2013年,感动校园人物颁奖典礼;2014年,寻找最美实验人;2015,寻找最美班级;2016年,讲述实验人的故事……德育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艰巨的工程,但是我校却走出了一条色彩绚丽的路。学校在最靠近师生心灵的地方开辟一方天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人生洗礼和精神升华。
5月24日下午,学校艺体中心报告厅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德育活动,师生共同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2016感动校园颁奖典礼的举行。这场颁奖典礼以“讲述实验人的故事”为主题,十位在校学生和两位特邀嘉宾分别讲述了自己身边的感动,讲述了和实验有关的故事。他们讲述的故事,有关亲情、有关友情、有关师生情,十二个不同的故事,带来了十二份不同的感动。
【亲情共鸣】付丽媛:别忘了母亲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们不能一天离开母亲,而现在的我们却总想要逃离母亲?是母亲变了吗?不,变的是我们。因为我们长大了,在我们的心里,已经不需要母亲保护的翅膀了。但长大意味着什么?不是让我们更加讨厌和远离母亲的荫蔽,而是要长成参天大树,来保护不如我们强大的母亲。”
付丽媛与妈妈紧紧拥抱
当高一六班的付丽媛同学含着眼泪讲述自己关于母爱的理解时,全场师生都感动了!这位已经渐渐长大的孩子读懂的不仅是母爱,还有她的自己的心灵。
“我第一次听到孩子讲妈妈的付出,真的非常感动。能够有这么优秀的女儿,我也非常的幸福。”付丽媛的妈妈哽咽了,她与自己的女儿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一刻,作为一位母亲,她是那么骄傲和幸福。
【理解与尊重】韩沛森:宿管妈妈/王昊宇:微笑中的感动
“还记得,那几日,实验银装素裹,寒风凛冽,每个人在外面冻得直哆嗦,可是一回到寝室,一阵暖流便袭满全身,我们的宿管妈妈,早已经在我们回去之前打开了空调。“孩子们,这几天降温了啊,记得多添几件衣服,别冻感冒了啊。”每天晚上,她们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这句话。每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的母亲,在那隆冬时节里,母亲不在身旁,那一份关怀与唠叨,却显得格外亲切,在这寒风中给予我一丝温暖与感动。”
韩沛森动情讲述温暖与感动
韩沛森的演讲代表着一大批远离家门在外求学的孩子们的心声,宿舍是一个家,宿管老师可以成为“妈妈”,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贴心。在这样的岗位上,宿舍管理员们赢得了孩子们的认同和尊敬,这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职业尊严和感动。
还有王昊宇同学带来的故事《微笑中的感动》,更是让保安、食堂师傅、老师、校长这些校园里平凡普通或“高大”的身影更深地走入每个人的心灵。他说:“刚来到学校的时候面对校门口的门卫我冲他们笑一笑,他们却觉得像是见到了什么怪事一样,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皱着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门卫的师傅渐渐熟悉我之后,他们也不觉的奇怪,甚至他们在有时候他们也会用微笑和行动来帮助我。”当他匆忙打车赶往学校,却发现没有带钱,门卫师傅主动上前给他垫付车钱;当他去食堂打饭发现饭卡里的余额不够准备把饭菜退回的时候,食堂的师傅却说“没关系先吃饭再说”;当他在老师非常疲惫的时候犹豫着要不要请教一个问题时,老师却开心地说:“不要说问一道题,就是问十道,问一百道题我也给你讲!”当他穿着戏服为了音乐剧背台词背到快要崩溃的时候,校长的一句话“只要尽最大的努力,完成的都是最美好的事”鼓舞他继续坚持下来。
王昊宇与保安师傅开心地拥抱
王昊宇以他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他对“感动”的认识:“其实,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感动在发生,它像一泓清泉,从山间流出,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像是浓郁的花香,净化着我们灵魂深处的美好。我们的身边,有各种各样令人暖心的感动。在我短暂的人生经历当中,真人真事的大感动还不曾遇见过多少,但我却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了许许多多,微不足道,但却温暖人心的感动。”
【文化自尊】许丹璐:我与汉服的故事
我校有三十多个学生社团,许丹璐同学是汉服社团的成员。师生们在她的演讲中听到的不是一个小女孩对一种服饰的喜爱,而是一种气魄非凡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尊。
身着汉服的许丹璐更显自信
许丹璐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归属感。我觉得,汉服复兴,便是在寻找一种民族归属感。这是我的民族,我的国家。我承认,她曾经炮火流离,跌入谷底,历史不堪回首,但我知道,她曾经的名字叫华夏。但是每次,当我想丢下我手中的汉服,转身离开的时候,我的胸腔里总有一种声音在叫嚣着沸腾——那是我的民族,我的母亲!”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壮志凌云】航空实验班:我要成为飞行员!
如果有一片天空只有我们飞过,
如果有一片山峰只有我们越过,
如果有一种经历只有我们拥有,
那么,再难的题我也要啃,
再累的训练我也要忍,
再漫长的征途我也能坚持
再痛苦的磨砺我也能扛住!
…………
英姿飒爽的航空实验班学生
2015年8月24日,新学期开学典礼暨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揭牌仪式举行,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王建起少将与马玉霞校长共同签订《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建设协议书》,重新涂装的威风帅气的“强—5”战机入住实验校园,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王建起少将亲手将捐赠书递交给马玉霞校长。为国家培养志在空天优秀人才,为军队培育输送矢志飞行、素质全面的飞行苗子,依托河南省实验中学优质办学学资源进行空军飞行人员早期培养工作正式入轨,从此,标志着河南省实验中学优质办学资源和优秀教育理念承载着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模式探索的新使命正步向前!9月,第一届航空实验班100名新生踏进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校园,立刻成为学校独特的风景。这群小小男子汉肩负国家使命,怀抱飞天梦想,在他们心里,天空和远方是一种新的定义,战机和飞翔是一个壮丽的梦想。军地联手协作的这一战略举措必将为一批批携笔从戎、矢志飞行的优秀学子搭建一架通往蓝天的神奇的天梯!
【厚重校友情】副校长殷红讲述“殷红的实验眼”
用实验眼守望这片实验天空“令我感动流泪的是一位59届毕业的我校首届老校友。他见到我时说,听说母校要建校史馆,需要照片,我住在外地,身体不好,这次正好来郑州看病,转了3、4次公交车才来到学校。说着,他掏出一个小手绢,手绢里包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很小很小的一张老照片,这是他们班1958年欢送两位同学参军入伍时学校领导和全班师生的一张合影。他说,你看这张照片有用不。看着这张不起眼的发黄的老照片,看着这位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老校友,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副校长殷红向在场的师生分享了他在筹建校史馆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瞬间,老校友们对实验的情结令人动容。
正是因为在筹建校史馆的过程中,有了太多的感动与感悟,于是2015年的11月18日,副校长殷红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殷红的实验眼”,用实验眼观实验,讲述实验故事。
副校长殷红讲述实验的故事
实验眼的开通成为了校友们与实验沟通的一座桥梁,现场一位66届的校友和一位14届的校友都表示自己关注了实验眼,时刻都在关注着母校。前后相差48年的两届校友,正是通过实验眼这一平台继续与母校保持着联系,将那份校友情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