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重庆课堂内外杂志联合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郑州大学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大赛”河南赛区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我校参赛团队出色发挥取得骄人成绩,河南省赛区5个特等奖我校获得2个,成为该奖项的最大赢家。两位特等奖得主分别是我校高二年级的王一帆同学和高一年级的杜文露同学,高二年级的艾阳获得一等奖,另有20名同学荣获二等奖,我校共有23名同学进入全国总决赛。
特等奖颁奖典礼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作文比赛之一,大赛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大赛,一些优秀的选手会脱颖而出。而这些选手,也得到了名校的青睐,也使得创新作文大赛成为众多名校选拔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河南赛区初赛自2015年11月启动以来,参赛人数逾7万人。这也就是说,5个特等奖是从7万人里脱颖而出的。人们都喜欢用万里挑一来形容竞争的激烈程度,而这5个奖项在选拔的过程中,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万里挑一。同时,这也说明特等奖确实含金量十足。我校王一帆、杜文露两位同学荣获特等奖,能够从最初报名的7万人中脱颖而出,有什么秘诀呢?
特等奖获得者:王一帆
◆王一帆:初中几乎读完了当地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书
老师这样介绍王一帆:“王一帆是高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品学兼优,学习成绩稳定在年级前10名。”在人们的印象中,文笔好的应该是文科生,理科生能够写好作文,并且在这样的大赛中得到特等奖,实属不易。
“从小家人就很重视对我语文素养的培养,小学时候就已经读了四大名著的白话文版,初中就几乎读完了当地(淅川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书”。如此大的阅读量让记者感到吃惊。更让人吃惊的是,就算是在学业任务繁重的高中阶段,她仍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长则两个小时,短则课间十分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也为她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对很多学生而言,运动、听音乐是很好的解压方式。而对于王一帆来说,读书则成为她的解压方式。“遇到什么烦恼,只要读会儿书,什么烦恼都没了。”
王一帆是一个非常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最近正痴迷于元杂剧的魅力之中。在开始准备本次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之时,她就有想法在比赛中选择这样新颖的体裁,最终也确实做到了。值得高兴的是,她也凭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特等奖获得者:杜文露
◆杜文露:拿到喜欢的书,就会沉浸其中忘记时间
本次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的题目是科幻风,这恰恰对了杜文露同学的胃口。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科幻小说尤其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人,初中就已经读完了《三体》,当拿到我喜欢的书时,我就会忘记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当中。所以,看到这次的作文题目后,我就毫不犹豫地下笔,非常顺畅地完成了写作”。
谈到自己得奖的原因,她认为,除了命题之外,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多读书,否则面对任何题目都会是一片空白。她说:“我的文章中写到了一封给未来的信,这封信我就设定为刻在石头上,这样的设定其实就是我平时阅读中的积累,纸张、电脑、U盘,都不如石头上的刻字能够保存长久。”

我校辅导团队部分教师在赛场外合影
◆省实验这片沃土,让获奖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两位获奖者在采访中都谈到,能够获得特等奖,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老师的帮助。正是学校这片沃土,让她们获奖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在河南省实验中学,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王一帆说,这里开放自由的氛围让她有勇气去参与这场大赛,否则她也没有机会得到这项大奖。
杜文露则对老师称赞有加。她说:“老师的水平很高,每次有问题问老师,老师的解答都让我很满意,这也让我对阅读和写作更加有兴趣、有信心。”
在语文教学上,我校更加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素养的培养。高中阶段开设了大学先修课,学生可以提前学习大学课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语文课堂不局限于课本本身,更多地让学生们将目光放在课外读本的阅读上,老师为学生提供书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用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摆脱套路,全力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