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 我校杰出校友施一公深情寄语母校
我校杰出校友施一公深情寄语母校
发布日期:2012-06-11 来自:本站

    大河报2012年6月11日B23、B24版刊登了记者吴战朝、王灿、张丛博专访文章,专访了我校杰出校友施一公教授。在专访中,施一公教授深情寄语母校三句话:

    感谢母校的培养。

   非常希望现在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和河南学生树大志,并能够保持这种理想和初衷。

   祝愿母校更加辉煌。

    现将专访文章转载如下:

 高考制度一定要坚持,大学建设应分层次、有特色
专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施一公

  □记者 吴战朝 王灿 实习生 张丛博

    核心提示

    高考之前,已经有许多优秀学生拿到了国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留学低龄化之风日盛。这种现象合理吗?为何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高考?为什么大量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面对一连串教育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日前,本报记者专程赴京,采访了咱河南老乡——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施一公教授。

      真人·施一公: 朴素认真 没有架子

     施一公,19675月出生于河南郑州,籍贯云南大姚,教授,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5年保送进入清华大学本科,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于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赴美深造,1995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1998-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讲席教授,曾是该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及终身讲席教授。2008年初全时全职回清华大学工作,20091月至今,担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前身为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96月起,同时担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虽然荣誉、头衔众多,但施一公在同事和学生的印象中,丝毫没有架子,始终是认真和蔼的谦谦学者。

    真情·施一公: 难忘故乡 自认在郑州出生的驻马店人

    “我在郑州出生,2岁半随父母下放到驻马店汝南县光明公社——现在叫老君庙乡闫砦村,后来又搬到驻马店镇(即现在的驻马店市)。在那儿,我度过了童年和小学,初一回到郑州。我对驻马店人的友好、善良、质朴和厚道记忆犹新。我经常感到,我得回报驻马店人对我们家的恩情。谈起小时候的经历,施一公滔滔不绝,充满感恩。

    他介绍,今年清明节时,当年的小学同学组织聚会,他专门忙里偷闲回了一趟驻马店。很奇怪,我在驻马店一个亲戚都没有,但我自己的确是郑州出生的驻马店人。我觉得这次回去,更让我意识到,乡情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感情。

    真心·施一公:毅然回国是很自然的决定

    1990年初,作为清华大学生物科学和技术系毕业成绩第一名的学生,施一公获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美国,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参加聚会时,大家彼此会问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中国人会支支吾吾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好像说出来是件丢脸的事。我很难容忍这一点:是中国人就是中国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非常令人自豪,现在不就是穷一点吗?为什么看不起自己?

    “爱国是一种最朴素的感情。我觉得家庭和清华对我的教育都很正面,到1992年时,我决定学成后一定要回国。施一公说,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决定。美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比较清新的空气,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地方,很简单,它不是自己的祖国,我只是一个外来者。

    真话·施一公:振聋发聩建言中国教育发展

    建言1:高考制度一定要坚持

    精彩语录:高考是能保证我们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途径之一。

    近年来,对高考一考定终身模式的质疑越来越多,废除高考的言论也开始冒头。施一公对此则有清醒的认识:高考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但必须延续下去的选拔人才的机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高考是能保证我们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途径之一。高考存在缺憾,但现在不是有自主招生考试了吗?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改革尝试。

    “中国的教育是有一些问题,但不应该被全盘否定。如果用两个字来描述,中国的教育叫熏陶;美国等西方教育是启发。我不认为熏陶式的教育不如启发式的教育,比如,我们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强。施一公说。

    建言2:学生填报志愿不应一味追捧热门专业

   精彩语录:大家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热衷是不可靠的。

    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家长和考生不顾个人的兴趣爱好,一味追捧所谓热门专业。其恶果显而易见:录取时,热门专业门槛水涨船高;毕业时,该领域人才过剩,造成就业难。

    施一公也关注到了这种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大家一窝蜂对热门专业的热衷是不可靠、不应该的。施一公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说,很多老百姓认为,学经管的赚钱多,于是大家一窝蜂报考,很多大学的经管学院都是录取分数最高的学院,这并不合理。首先,很多国外大学根本没有管理学本科学位,也不招收本科生;第二,经济学有本科学位,但经济学往往注重理论研究,一般需要读完研究生、博士,毕业之后去金融机构、经济研究单位、大学等做研究。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孩子经管学院本科毕业,既不懂经济,也缺乏管理经验,就业情况并不一定乐观。而且这些孩子由于专业限制,将来很难选择其他专业攻读研究生或博士生。

    “很多优秀的孩子就因为盲目追捧热门专业被耽误了,这种情况并不正常。施一公不无痛心地说,希望媒体和社会各界能够正确引导,让中国的就业回归自然,让中国教育体系回归自然。

    建言3:大学建设应该分层次、有特色

    精彩语录:“‘高分低能是因为学无以致用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人开始哀叹读书无用

    对于这种消极观点,施一公予以驳斥:我有一个问题希望所有家长都考虑:不上大学,孩子能就业吗?就什么样的业?但施一公也坦承,确实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以后不知道如何做,有人称之为高分低能,他称之为学无以致用。对此,施一公开出的药方是,大学建设要分层次、分类发展,办特色型大学,而不能像现在一样千校一面,一味求大、求全。

    施一公提出,中国应该建设十至二十所世界一流大学,其教育应该为了培养国家顶尖人才,其本科毕业生多数应该继续深造,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二批次的一些大学,应该致力于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拥有良好的能力,到一些重要部门任职,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第三批次大学数量应该最多,其教育应该务实、有特色,能为社会提供螺丝钉型人才。

    建言4: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

    精彩语录:教育应有教有类”“‘名师出高徒,不是严师出高徒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多年来,众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寻找这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国内,科研教学实力应该是第一。在亚洲,现在应该是和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实力相当。施一公说,在他详细介绍新开设的清华学堂生命科学班医学药学实验班学生培养方式时,记者向他抛出了这个问题:这是在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吗?

    “Exactly(非常正确)!施一公忍不住说了一句英语,我们就是在回答钱学森之问。现在的教育普遍是有教无类,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思维特别快,你给他讲一节课,他5分钟就懂了,40分钟在浪费时间,肯定是需要因材施教的,也就是有教又有类。但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这么做呢?因为有些学校做得过分,把学生分成好、中、差,所谓的差生都不管了。

    施一公表示,钱学森之问牵涉诸多问题,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如果什么事情都搞平均的话,肯定没前途。尤其是教育,更要分出层次来。我们学堂班的本科生刚刚开了一个研讨会,请杨振宁来给大家分享了他的学术人生,同学们很受启发——不是学堂班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有句话叫名师出高徒,对不起,不是严师出高徒。名师的言传身教,比学生刻苦摸索管用得多。如果认为只要严、只要刻苦就行,那是不科学的。

    建言5 清华本科生不逊于美国麻省理工、哈佛

     精彩语录:中国最好的大学远远强于美国的一般大学,比美国顶尖大学也毫不逊色。

    作为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施一公怎样看待当下的低龄出国留学风?施一公认为:低龄出国,很多情况下是对人才的浪费。第一,中国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形成时出去,容易不适应,丧失成才的机会。杨振宁是在西南联大读完本科出国的;今年美国科学院有3位大陆华人入选院士,都是在国内大学读完本科后出去的。第二,中国的大学今非昔比,中国最好的大学远远强于美国的一般大学,比美国顶尖大学也毫不逊色。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的本科毕业生整体水平不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比哈佛大学的强。很简单,我们的基础比他们强很多,创新能力只比他们略弱一点。

   建言6:希望学生能经常挑战学术权威、保持理想

    精彩语录:非常希望现在实验中学的学生和河南学生要树大志,并能够保持这种理想和初衷。

    施一公表示,他希望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经常挑战学术权威。因此,进入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他都要亲自授课,并邀请全球名师来学院讲座,以启发学生进行生命科学相关问题的思考。

    作为河南走出去的人才,施一公对河南学子有种特别的感情。他迫切希望能有更多机会与河南学子见面交流,给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少走弯路。

    对母校河南省实验中学和学弟学妹们,他专程托本报记者带回三句祝愿:第一句,感谢母校的培养。第二句,非常希望现在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和河南学生树大志,并能够保持这种理想和初衷。第三句,祝愿母校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