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下午,我校“实验大讲堂”第二讲开讲。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应邀作了题为《还原“听取蛙声一片”的生态之美——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境界追求》的报告。
田保华,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0年他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道德课堂”的全新理念,经过多年推进课改后,“道德课堂”则将郑州区域课改带入了深水区。2011年12月29日,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教育频道主办的首届“中国教育之声论坛暨卓越校长年度盛典”上,他与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校长许智宏,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原人大校长纪宝成以及熊丙奇、魏书生、冯恩洪、赵浩军、崔其升、秦海地等著名教育界人士一起获得“十大教育改革杰出人物奖”殊荣。
报告会上,围绕道德课堂建设,田局长从道德课堂的提出、理念及构建三个方面作了缜密、生动的讲解。
就道德课堂的提出,他说,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但“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误入“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表现在课堂“灌”、作业“滥”、考试“多”、管理“死”。其结果是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少的是积极、愉快、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更恶劣的结果是导致高碳、高消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师生苦、师生累;扼杀了鲜活的生命形式;恶化了师生的生存状态。这是对学生、对教师皆不人性,不道德。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让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要求,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活力。
就道德课堂的理念,他说,道德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它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因此,道德课堂的本质是: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
就道德课堂的构建,他说,教师要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学生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生生互学、师生互动、百般自然、融合通达。
一是要把握课堂方向。有效地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二是要回答三个问题。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必须回答好: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习目标),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学习策略),你如何确信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学习结果评价)。为此,务必提高三个解读课程标准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和评价教学的能力;务必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三是实现五个转变,即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四是要解读课程标准。准确解读课标、整合教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行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将是一句空话。理想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实质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化开发或者二次开发)。因此,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会带领教师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
五是要创新课堂模式。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从而构建“对话文化”;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质疑文化”;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构建“合作文化”。
六是要教学“回家”,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教的定位应该是提示学、指导学、组织学、提高学、欣赏学。“先学后教”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是中国人自己的教育学。“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后教”是“以学论教”,是对“学”的超越和再创造,目的在于“少教多学”,让学生会学。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这就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讲究指导策略,提高指导水平,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飞跃!
田局长在报告的最后讲到,构建道德课堂应该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追求。我们追求的道德课堂目标是低碳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课堂、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课堂。
马玉霞校长在报告会总结时说,田局长就道德课堂给我们进行了认真解读。从教育的本质上进行了解读,正如《说文解字》里说的“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从道德字面上进行了解读,从《道德经》中对“道”和“德”上的解释,另外还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上进行了解读,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田局长对课堂、教学、课改的认识和理解,更能看出他对推动课程改革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田局长提出要构建道德课堂,并多年来致力于道德课堂建设,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和追求。道德课堂是“合乎道,至于德”的课堂,这是一种高境界,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是我们教师毕生的追求。我们说“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我校几年来一直推行的“有效教学”改革,与郑州市正在进行的道德课堂改革是不谋而合、一脉相承的。辛弃疾有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相信在郑州市道德课堂引领下,郑州市的教学改革,河南省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