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玉霞 河南省实验中学副校长 文章来源:2010年4月2日河南日报
2008年秋季,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谈谈自己对高中新课改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是推进课改的关键力量
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实质层面的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育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肯定达不到预期目的,没有教师自发而主动的参与,肯定难以取得真正成效。教师只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廓清教育的本质,变被动改革为主动改革,变被启蒙为自启蒙,不断改进自己的职业状态,自觉改善自己的教育行动,新课程改革才能持续健康进行。
理念是支撑课改的核心要素
新的教学理念的引进极大地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但是,大多数高中教师历经多年应试教育体系磨砺,观念既成,要接受、适应新课程理念,十分困难。如何使这些理念能真实地体现教师对当下教育实际的内在要求,试图通过几次大规模的培训学习、专家报告就可以转变教师的观念,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观念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教师培训一要多倾听教师的心声,了解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将教师培训转化为广大教师们的内在要求,成为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二要追根溯源,引导教师从自身教育传统和国外的教育经验出发,追问教育的根本问题,廓清“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意识和素养;三要拓宽渠道,让教师多走动、多交流;四要赋予教师一定的教育自主权,给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
课堂上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人是衡量课改与否的重要标志。高中新课改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六个方面进行改革。事实上,课改一开始就是要通过革新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使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堂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改革首当其冲。新课堂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与体验性,强调态度、情感、价值观与知识的并重。但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果”出现在课堂内,而“因”却在课堂外,因此在关注主阵地“课堂”的同时,也要抓好课前准备、课后反馈检测等环节。
教师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就要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一要认真研读课标,切实把握课改的要求,理清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二要深刻理解“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区别,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逐步上升到艺术课堂;三要深入研究如何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潜能,最终回归学生自己的课堂。
课余是深化课改的重要空间
课余生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教师一要帮助学生科学安排课余时间,帮助同学们学会自主支配时间,学会主动和自由地生活;二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社团和小组活动;三要创新作业布置形式,创新学生在课后闲暇时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四要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观察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