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推动健康生活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生物组围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免疫与免疫规划》第一课时,开展听评课活动。全体初中生物教师参与听课、评课,以生动课堂为载体,共同探索 “健康知识” 与 “实践能力” 双提升的教学路径。
本次课以 “人体的三道防线” 为核心内容,授课教师郭颖颖立足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了 “情景导入 — 自主探究 — 合作演绎 — 生活链接” 的递进式教学环节,让抽象的免疫知识变得直观可感。课堂伊始,教师以 “水痘病毒” 为切入点,通过提问 “你长过水痘吗?患水痘时会有哪些症状?” 引发学生共鸣,随后组织 “病毒传播与防御” 互动游戏:学生分别扮演 “水痘患者”、“健康人 A”、“健康人 B”,通过 “接触传播”、“共用餐具” 等场景卡牌模拟病毒扩散,再以 “洗手消毒”“接种疫苗” 等防御卡牌体验防护措施,在趣味互动中自然引出 “人体如何抵抗病原体” 的核心问题。
进入新知探究环节,教师采用 “自主学习 + 合作分析” 的模式,引导学生分层突破重难点。在 “第一道防线” 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圈画第一道防线的组成与功能,再结合 “呼吸道下端细菌变少” 的案例,分析黏膜的黏附、纤毛摆动等清除作用;教师同步链接生活场景,提问 “为什么打针前要消毒?受伤要贴创可贴?”,让学生理解皮肤作为 “天然屏障” 的重要性。针对 “第二道防线”,教师通过播放 “白细胞吞噬病菌” 视频,直观展示吞噬细胞的作用,再结合 “溶菌酶破坏细菌细胞壁” 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与吞噬细胞” 的防御机制。而在 “第三道防线” 这一难点内容教学中,教师用 “抗原 — 淋巴细胞 — 抗体” 的逻辑链,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同时通过 “得过水痘为何不易再患”、“水痘疫苗能否防流感” 等问题,引导学生对比 “非特异性免疫” 与 “特异性免疫” 的差异,深化对免疫特异性的理解。
课堂尾声,一场 “人体三道防线模拟演绎” 的角色扮演将氛围推向高潮。学生分别化身 “皮肤队长”、“吞噬细胞小兵”、“淋巴细胞卫士”、“病毒大王”,通过三幕剧情生动再现:第一道防线中 “皮肤队长” 阻挡病毒入侵,第二道防线里 “吞噬细胞小兵” 追击病菌,第三道防线中 “淋巴细胞卫士” 精准产生抗体清除抗原。沉浸式的演绎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更培养了合作探究与逻辑表达能力。
课后,初中生物组随即开展评课研讨。授课教师首先从 “核心素养目标达成”、“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参与度” 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详细阐述了 “生活情景融入”、“互动游戏设计” 的思路与不足。评课教师张二超围绕 “如何进一步简化免疫机制讲解”、“如何拓展免疫知识的生活应用”、“如何清晰地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本节课充分体现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的教学理念,通过游戏、视频、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活动,有效降低了抽象知识的学习难度,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健康责任意识。
初中生物组教研组长郭宏玉总结指出,《免疫与免疫规划》是连接生物学科与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本课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宝贵参考。未来,生物组将继续以 “新课标” 为指引,聚焦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四大核心素养,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让生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守护自身健康、践行社会责任的 “工具”,为培育 “健康意识强、科学素养高” 的新时代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人:孙玉楚
审稿人:郭宏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