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活动快讯 > 从非洲野草到全球佳禾:高粱的千年迁徙与生命智慧——生物与劳动实践社团讲座
从非洲野草到全球佳禾:高粱的千年迁徙与生命智慧——生物与劳动实践社团讲座
发布日期:2025-11-12 来自:本站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充满收获与探索气息的时节,文博高一一场主题为“从非洲草原的野草到中部大平原的鲜红”的特色生物讲座如期开讲。主讲人刁法然同学以高粱为核心,串联起作物起源、生物特性、地理传播与人文价值等多重维度,用生动的案例、严谨的科学原理和趣味化的讲述,带全体师生走进了高粱的“生命传奇”。讲座不仅揭秘了这种古老作物从野生植物到全球重要谷物的进化之路,更展现了生物适应性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度交织,为社团学子打开了一扇“以小见大”的科学探索之门。
一、活动目的
       1.打破传统生物课堂的知识边界,将课本中“光合作用”“植物适应性”等抽象概念与具体作物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通过高粱的起源、传播与驯化历史,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联,拓宽跨学科视野。
       3.激发学生对植物学、生态学的探究兴趣,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的科学素养,鼓励主动探索身边的生物奥秘。
       4.以学生主讲的形式,锻炼青少年的知识整合与表达能力,营造“自主学习、乐于分享”的校园学术氛围。
二、活动内容
       讲座开篇,刁法然同学以两个极具穿透力的问题引发全场思考:“古人‘五谷’中的稻、黍、稷、麦、菽分别指什么?”“如今全球种植量前五的谷物又有哪些?”在师生互动解答后,他顺势引出本次讲座的主角——高粱,揭开了这场跨越千年的“生命迁徙”序幕。

讲座伊始

       在“野草篇”中,主讲人详细梳理了高粱的起源与早期困境。他介绍,高粱原产于非洲草原,是当地变种最多的作物之一,斯诺顿1935年的研究数据显示,17种野生种高粱中有16种来自非洲,31个栽培品种中,非洲占28种,足以证明非洲作为高粱“故乡”的核心地位。但令人疑惑的是,如此常见的植物为何长期未被先民驯化?刁法然同学从外在环境与自身特性两方面给出答案:一方面,撒哈拉湿地拥有野生小麦等更优质的谷物,让高粱缺乏驯化优先级;另一方面,高粱自身含有大量难以  消化的单宁,口感如同生嚼柿子皮,未成熟时还含氰苷毒素,且籽粒易脱落、颖皮坚硬,这些“先天缺陷”让它在早期竞争中处于劣势。
       正当全场为高粱的“命运”感到好奇时,讲座进入核心的“生存智慧”环节。刁法然同学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了高粱的“独门绝技”——作为“高贵的碳4植物”,它拥有远超碳3植物的生存优势。他解释,碳3植物仅通过卡尔文循环固定二氧化碳,而碳4植物额外具备碳4途径,最初产物为四碳化合物,这使得高粱在高温、强光、干旱环境下的光合作用效率更高,水分利用更高效,即便气孔缩小减少水分蒸发,也不会影响光合速率,其对二氧化碳的亲和力更是碳3植物的60倍。配合清晰的光合作用原理图示,原本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除了独特的光合机制,高粱的“发达根系”同样令人惊叹。主讲人介绍,高粱是须根系植物,次生根数量多、入土深度可达140——170厘米,分布范围达70——80厘米,且根的内皮层有硅质沉淀,坚韧耐干旱,细胞渗透压高,吸水能力强,生育中、后期还会形成通气组织,兼具抗旱与抗涝双重特性。这些生理优势,为高粱后续的全球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传播之路”板块,刁法然同学以“闯关游戏”的趣味形式,讲述了高粱的全球迁徙史。

活动的互动环节

       第一站是印度德干高原。面对盐碱化、缺水、土壤渗漏严重的“噩梦级”环境,高粱凭借间作套种的协作能力、发达根系的抗旱优势和碳4植物的先天特质成功“通关”;来到中国后,虽然因本地谷物丰富、自身口感差遭遇“挫折”,但在明清时期的河南、山东低洼地区,它凭借表面蜡质防水泡、根系发达不易烂根的特性,在易内涝的“折磨级”副本中站稳脚跟;更令人惊喜的是,高粱还解锁了“酿酒”新技能——颖皮坚韧久蒸不烂、淀粉含量超60%利于糖化、单宁可作天然抑菌剂,这些特性让它成为酿酒的优质原料,融入中国饮食文化。

高粱的口感问题

高粱的应用之酿酒

       最终,高粱抵达美国,在高度盐碱化、干旱的土地上,凭借多重优势成为优质饲料来源,其20%的含糖量可与甘蔗媲美,更成为生物乙醇的重要原料,顺应了环保时代潮流。

陷入沉思的刘奕林同学

专注听课的同学们

活动合影

       讲座尾声,刁法然同学总结了高粱从非洲野草到全球重要谷物的蜕变逻辑:它的成功不仅源于自身强大的环境适应性,更在于与人类活动的良性互动,人类的需求与培育(如1960年无单宁高粱的培育)让高粱不断“进化”,而高粱则以自身特性回应着人类的生产需求,这种双向奔赴构成了生物驯化与文明发展的美妙图景。
三、活动感言
       主讲人刁法然:筹备这场讲座的过程,是一次深入探索的奇妙旅程。从查阅斯诺顿的经典研究,到理解碳4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再到梳理高粱的全球传播路线,我不仅巩固了生物课本知识,更学会了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看待一种植物。当把复杂的生物原理转化为通俗的语言,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和互动时的热情,我深深感受到分享知识的快乐。这次经历也让我明白,科学并不遥远,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藏着智慧,未来我会继续保持探究的好奇心,发现更多生物世界的奥秘。
       高一(13)班刘奕轩:高一生物课上学过碳3、碳4植物,但一直觉得很抽象,今天通过高粱的案例,终于彻底理解了两者的区别!刁法然同学讲的高粱“闯关”故事特别有趣,让我知道原来植物的生存也需要“独门绝技”,尤其是它既能抗旱又能抗涝的特性,太神奇了。这场讲座让我意识到,生物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点,更是与我们生活、与人类历史紧密相关的学问,以后我会更加关注身边的植物,多问几个“为什么”。
       高二王紫苏:这场关于高粱的讲座完全颠覆了我对“庄稼”的认知!以前只在老家田埂上见过高粱,觉得它就是不起眼的作物,没想到背后藏着这么多神奇的科学原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刁法然同学讲高粱是“碳4植物”时,结合图示把光合作用的差异讲得特别清楚,让我一下子就弄懂了课本上没吃透的知识点,原来植物的“生存智慧”这么奇妙。尤其是高粱从非洲野草到全球谷物的“闯关”经历,从印度的盐碱地到中国的低洼涝区,再到美国的干旱土地,它靠自己的特性和人类的培育不断适应环境,这种“坚韧生长”的力量特别打动我。现在我发现,生活里处处都是生物知识,以后我会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多查资料、多问老师,说不定也能发现隐藏的“生命奥秘”!
       生物教师王慧杰:这场由学生主导的讲座非常成功!刁法然同学将生物学科知识与历史、地理、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既体现了扎实的知识储备,又展现了出色的整合与表达能力。讲座以问题为导向,用趣味化的形式解读了严谨的科学原理,完美契合了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这种“学生主讲、师生互动”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壁垒,让学生从知识的接收者变成传播者,不仅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也带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我们会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这类学术分享中,让校园成为培养科学素养、展现青春风采的平台。



                                                                                                                                                      撰稿:王慧杰
                                                                                                                                                      摄影:王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