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下午,高中政治教研组在学校主教学楼五楼1504教室进行了集体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为集体听课,听取高二备课组一节示范课。示范课由刘心善老师主讲,高中政治教研组全体老师和实习老师共同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刘心善老师以其清晰的逻辑与深厚的时代关怀,为师生呈现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
本次教研活动所观摩的《国际关系》一课,以“中国不断扩大的‘朋友圈’”为总议题,成功地将宏大的理论主题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生动探究,是一节兼具思想性、时代性与活动性的优秀课例。其突出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境创设:时代感强,激发深层学习动机
课堂伊始,教师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各国致贺”这一时政热点导入,并巧妙设问“中国‘朋友圈’里有多少国家?为何越来越大?”,迅速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随后播放的中国外交发展历程视频,尤其是新时代外交成就的直观呈现,不仅为后续学习铺设了厚重的时代背景,更在情感上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自然融合。
议题设计:逻辑清晰,驱动思维纵深发展
本节课的核心教学设计围绕“中国的‘朋友圈’”这一主议题层层展开,下设“硕果累累”与“因何扩大”两个子议题,逻辑链条清晰。
议题一“硕果累累”,教师提供了涵盖太空合作、贸易机遇、基建援助、科技创新的丰富素材,并设置了与之紧密配套的议学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材料中精准辨识国际关系的“内容”(如政治、经济、科技关系)与“形式”(合作是主导),归纳出多样的“交往方式”。这一环节设计巧妙地将教材理论知识与鲜活现实案例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提取与归纳论证能力。
议题二“因何扩大”,则实现了思维的深化与升华。教师通过“百年外交”视频的今昔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关系”的朴素真理;再通过分析“铁杆朋友”的成因与“断交复交”的案例,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从感知现象到探究本质,学生的思维完成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飞跃,科学精神得以培养。
任务实施:学生主体,提升综合素养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分享”、“限时思考作答”等多种议学任务,且时间分配合理(如2分钟、1分钟),保证了课堂节奏紧凑、全员参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国际关系的核心知识,更在分析“为何重视经贸科技合作”等问题时,深刻理解了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从而自然生发出对“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战略的认同。
价值引导:润物无声,坚定制度自信
本节课的价值目标达成度高且不着痕迹。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从“弱国无外交”到“朋友遍天下”的历史性跨越,通过分析我国在交往中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维护核心利益的案例,让学生在事实与逻辑的推演中,深刻理解了我国外交理念与政策的正当性与优越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自豪感。
总而言之,本节课堂以精准的议题为引擎,以丰富的素材为燃料,以高效的议学任务为路径,成功引领学生进行了一场关于国际关系的深度思维探索,是一节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高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示范课。(政治组 苏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