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合影
一、备赛:全力以赴,汗水铸就实力大赛报名后,探数社团高度重视此次比赛,迅速筹备并组建参赛队伍,并制定了科学详尽的备赛计划。在为期一个月的备赛阶段,社团学子全身心投入,针对三项竞赛项目展开高强度训练,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益求精。
队员选拔
在“制作午餐”项目备赛中,参赛学生从营养搭配、烹饪技巧到创意摆盘都进行了系统学习与反复练习。为了精准把控菜品的口感与品相,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共享食堂实操训练。比赛前两周,带队教师张亚男每天中午陪着他们练习。周末休息时就集中训练,他们往往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期间不曾休息。从刀工的精准度到火候的掌控,从调味的比例到菜品的摆盘,每一个环节都经过无数次打磨。有时为了优化一道菜品的口味,学生们会反复调整调料配方,邀请老师、同学、餐厅大厨品尝点评,直到达到最佳效果。队员们还利用十一假期向五星级酒店大厨学习、提升,严控菜品。
队员向厨师学习中
学生们认真练习制作午餐
学生们认真练习制作午餐
“设计农产品海报、礼盒”项目则考验学生的创意设计与审美能力。备赛期间,参赛学生深入调研河南本地特色农产品,收集大量素材,学习海报制作技巧、礼盒折叠技巧。周六、周日他们在指导老师办公室里一待就是一天。从海报的色彩搭配、文案撰写到礼盒的结构设计、材质选择,都经过多次讨论与优化。为了让设计更贴合农产品的特点与市场需求,学生们还主动走访一些当地农户与农产品商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设计作品。学生们最后将产品的地域生长特点、种植环境、产品口感等都烂熟于心。

学生们在老师办公室积极备赛
指导老师张亚男与学生沟通海报设计思路
“打垄起畦”项目对学生的体力与实操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备赛过程中,张亚男老师专门带学生到中牟种植基地、新乡种植基地、黄河边蔬菜园基地进行练习,不仅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也向种植方面的专家进行请教。最终掌握“打垄起畦”的规范流程与操作技巧。我们的队员中有两名女同学,但是他们刻苦勤奋,从锄头的握法、用力的技巧到垄的高度、宽度与间距,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手上磨出了水泡,皮肤被晒得黝黑,衣服被汗水湿透,却没有一名学生叫苦叫累,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从最初不知道怎么握锄头,不知道怎么铲土,不知道如何搭A字型瓜架,到后来十分钟左右就能打好两条整整齐齐、标准的垄,且能搭好一排瓜架。
学生在农业基地练习打垄起畦
二、备赛之余:农事体验、欢乐采摘备赛时,学生辗转在各个农业基地之间,备赛之余,学生也到基地中采摘了各种农作物,收获满满。这个过程中,他们拔过甘蔗、摘过柿子、刨过花生……借助这次活动,学生们尽情享受着农耕带给他们的丰裕感和踏实感。
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拔甘蔗
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采摘柿子
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采摘柿子
三、比赛:从容应战,完美展现风采比赛当天,探数社团参赛学子精神抖擞,信心满满地步入赛场,在三项竞赛项目中均展现出出色的实力与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制作午餐”竞赛现场,参赛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食材处理、烹饪操作。他们熟练的刀工、精准的火候掌控与巧妙的摆盘技巧,吸引了评委与现场观众的目光。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陆续完成,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搭配合理,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烹饪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对饮食文化的理解,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学生们在比赛现场
学生们在比赛现场
“设计农产品海报、礼盒”竞赛环节,探数社团学子的作品凭借独特的创意、精美的设计与鲜明的河南农产品特色脱颖而出。他们设计的海报主题突出、色彩明快,生动展现了河南农产品的优势与魅力;礼盒设计则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融入了河南传统文化元素,既体现了对农产品的保护功能,又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色,得到了评委对其创新思维与设计能力的高度认可。并且在比赛中最快完成了所有的产品的设计和包装。
学生赛场风采
“打垄起畦”竞赛在田间展开,参赛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按照竞赛要求熟练操作农具。他们动作规范、效率高,起好的垄线条整齐、高度与间距均匀,充分展现了扎实的农业实操技能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对劳动的热爱与对农业生产的尊重。
学生赛场风采
四、总结:收获成长,砥砺前行此次参与第三届“河南省劳动技能大赛”,河南省实验中学探数社团的学生不仅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更在备赛与比赛过程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与成长。通过高强度的备赛训练,学生们提升了劳动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在比赛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从容应对挑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学生比赛队服剪影
未来,探数社团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升劳动技能、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助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为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劳动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撰稿:李仡铭
摄影:张亚男、戴昀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