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竞芳华,一席话里启新程。为助推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构筑青年教师成长平台,10月27日下午,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组在阶梯教室举行了“星空新秀课”比赛及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张云佳老师主持。
巧设学习情境,绽放课堂魅力
本部高一语文组的王俊格老师,凭借自身扎实的语文专业功底,精心构思了《声声慢》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她不仅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而且在教学方法和环节设计上大胆创新,展现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风采。
王俊格老师以“脚本拍摄”为任务驱动,巧妙串联起“读愁、鉴愁、解愁”的教学脉络,引领学生步入《声声慢》的深处,探寻“愁”之根源。课程伊始,王老师以鉴赏名家诵读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词的情感基调。随后巧妙借助“脚本编写手册”,将拍摄道具与技巧对应词中意象,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意象流露的深层情感。继而,教学重点自然过渡到“叠字”的赏析与抒情手法的总结,紧扣教学目标。最后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及词风变化,师生共同总结词人“愁”的根源,将“国破家亡之悲、丧夫之痛、孀居之苦”的多重凄凉具象化。
尤为精彩的是,本节课不局限于内容的理解,而是注重读写结合,引领学生从赏析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推荐文字,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得转化具体的文字表达,切实做到了读写结合。整堂课的设计精心巧妙,教学环节层层相扣,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
深研课堂寻方法,精准把脉明方向
课后,范洋洋老师、张定勇老师以及张云佳老师以深厚的专业素养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专业且精准的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剖析与诊断。切实达成“以评促教”的目标,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有力地推动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学创新的实践。
本部高一语文骨干教师范洋洋老师高度肯定了王俊格老师充分的课前准备,她指出本节课课堂容量极为丰富,教学内容涵盖广泛、知识点密集且逻辑连贯。这一成果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王俊格老师经过多轮反复打磨、精心雕琢的结果,充分彰显了其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钻研精神。
同时,范老师建议,本节课可引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东篱把酒黄昏后”等与词作紧密相关的诗句,增添课堂文学厚度;此外,教师课堂语言,尤其是总结与指令,应力求简明扼要。
中原名师、正高级教师张定勇对本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本节课凸显了读写融合的特色,既兼顾了知识的趣味性,又通过新颖的情境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目标的落实方面,课程设计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充分契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提问兼具探究性与实践性,使得教学过程生动且富有张力,充分彰显了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出色的课堂驾驭能力。
与此同时,张老师也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其一,“编写脚本”这一任务设计虽颇具新意,但若教师能先行示范并提供具体案例,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任务要求,降低创作难度;其二,在课堂评价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评价语言更加精准且富有启发性,从而充分发挥“以评促学”的作用;其三,教案设计在环节描述与教学目标的对应上,还需进一步精确与细化。
张老师的点评既肯定了本节课的教学亮点,又指明了改进方向,为后续的教学优化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中原教学名师、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张云佳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她指出,本节课教学思路明晰,各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流畅,授课教师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以及沉稳从容的教态。
与此同时,张老师也指出了本节课中尚待完善之处:其一,课堂教学环节应注重完整有效。结尾环节本应成为从内容理解向表达运用过渡的关键亮点,然而实际教学中却戛然而止,未能呈现学生的创作成果,这一情况令人感到遗憾。其二,要探索尝试“短诗厚教”的方法。本课所涉及的“梧桐”“黄花”等意象,均为古典诗词中的经典元素,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与关键工具,建议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适当拓展与之相关的诗句,助力学生更为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意象的运用方式及丰富内涵。
最后,张老师特别强调,富有读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具有独特韵味与魅力的语文课堂。本节课虽注重通过朗诵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情感,但缺乏学生个人的诵读展示环节。张老师的点评高屋建瓴、切中要害,犹如拨云见日,为后续教学改进指明了清晰且具有针对性的方向。
结语:精研以促教,笃行以致远
本次教研活动是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建设进程中的一次关键实践,它以“科技”+“学术”深度融合为驱动,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径、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我们坚信,一流的教研成就一流的教育。未来,我们也将以任务为桨、反思为帆,在理论与实践交融中,彰显深度教研之力。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作为省一级学科基地,将持续聚焦课堂,秉持守正创新之姿,推动教与学“双向奔赴”,绘就生机勃勃的教育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