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聚焦新课标与 AI 赋能 ——初中数学组教研活动简报
聚焦新课标与 AI 赋能 ——初中数学组教研活动简报
发布日期:2025-10-28 来自:本站

2025 年 10 月 22 日下午,我校初中数学组于本部教学楼阶二教室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围绕 “新课标落地实践与 AI 赋能数学教学” 展开,由数学组长张星艳老师主持,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重点听取郝新娜老师 “新课标与新教材反思” 专题分享及孙秋玲老师 “外出学习之 AI 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经验交流,旨在进一步明晰新课标要求、探索教学创新路径。

1. 解读新课标,挖掘教材核心价值

郝新娜老师以 “新课标体现数学本质” 为出发点,结合自身对教材的研究,从 “三会” 数学研究过程(观察 - 抽象、思考 - 运算推理、表达 - 形成结论)入手,解读新课标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 —— 发现与提出问题(抽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运算和推理能力)。

她以新教材 “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数及其运算” 等章节为例,详细说明教材在知识整合与结构优化上的特点:通过调整知识点顺序、补充 “回顾・反思” 栏目,引导学生总结有理数简便计算经验、几何图形研究方法;借助表格分析、画图示意等工具,帮助学生直观梳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的等量关系,落实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的教学理念。

“问题解决策略渗透” 部分,郝老师系统介绍了拆解归纳、直观分析、特殊化、转化、反思、逐步确定等六类策略的应用步骤,并结合具体案例,如圆柱最短路径、 “两个正数和为 12 求积的最大值” 为例,展示一题多解(配方、平方差公式等)与多题一解(从二元延伸至 n 元问题)的教学思路,强调通过策略迁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思维,为参会教师提供了贴合日常教学的实践参考。 

1. 分享学习经验,探索 AI 教学融合路径

孙秋玲老师结合 2025 年中原名师工作室省级名师培育对象培训班的学习内容,聚焦 “AI 赋能课堂” 主题展开分享。她首先分类介绍适用于数学教学的生成式 AI 工具,如生文类(豆包、DeepSeek 等,可辅助设计教案、生成练习题)、生图类(即梦 AI,用于制作几何示意图)、交互式演示类(DeepSeek 网页版,支持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动态图像生成与参数调整),并现场演示秘塔 AI 搜索生成 “相似三角形判定” 教学思路的操作,直观呈现 AI 工具提升备课效率的具体方式。

随后,孙老师梳理国内外 “人工智能 + 教育” 政策导向,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框架、我国教育部《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及河南省 “人工智能 + 教育” 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 年),强调 AI 应用需遵循 “以人为本、数据安全、伦理规范” 原则,建议教师尝试将 AI 用于抽象知识可视化(如函数图像、立体图形展开)、个性化练习生成等场景,逐步实现 “AI 辅助教学” 向 “AI 与教学法融合” 的过渡。

3.总结交流,明确后续教学方向

活动尾声,张星艳老师对两位老师的分享进行了总结。

她表示,郝新娜老师对新课标与新教材的解读,紧扣教学实际,尤其是对教材 “回顾・反思” 栏目及问题解决策略的挖掘,为教师落实新课标要求、用好新教材提供了清晰思路;孙秋玲老师带来的 AI 教学经验,拓展了教学手段的新方向,符合当前教育数字化趋势。同时,张老师也提出,后续教研组可围绕 “新课标下教材知识整合”“AI 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适配场景” 展开进一步研讨,鼓励教师结合所教年级与学生特点,尝试将本次分享的内容融入日常教学,逐步积累实践经验,共同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文字:刘格格 张梦琦

摄影:申佳宁

审校:张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