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深入研读新教材,为历史学习“把脉问诊”
深入研读新教材,为历史学习“把脉问诊”
发布日期:2025-10-24 来自:本站

10月20日下午,在我校历史课堂召开了郑州市统编新教材培训成果分享和初三阶段性评价质量分析的教研活动。苌悦文老师将天津教科院的戴羽明教授在我校做的关于八年级新教材的解读和教学指导进行了总结发言,做了“转身、转型、转化”为主题的培训成果分享,指出在新教材的驱动下,要勇于挑战传统教师角色、敢于变革课堂模式、才能使教学成果真正落地,培育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苌悦文老师介绍了八上新教材几处比较明显的变化,如将原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的专题内容散至前面各个单元;区分了反帝反封建与现代化探索之间的关系;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线,将整个近代史置于这一视角下,强调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等,新教材做到了详略突出、逻辑通顺,是对旧教材的一次升级和优化。

关于八下内容,调整变化比较大,戴教授明确了中国现代史的三条时间线,在具体教学建议中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做法,如中国现代史的强政治性和强意识形态性要求教师必须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比如了解党的历史决议等,其中特别点评了第19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戴教授指出本课作为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不要讲成政治课,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和政策背后的因果逻辑,比如在讲解脱贫攻坚政策时,可以引入贫困地区村民的口述史,或者组织学生分享自家生活水平在近年来的变化,以大量真实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在历史语境中,感悟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内在关联。

冯圆老师做了初三阶段性评价分析和反思。首先为大家介绍了试卷的基本情况以及成绩的优秀线和良好线,从客观题到主观题依次点出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其中把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着重进行讲述,总结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足;主观题方面则是学生读不懂题,不知道如何理解“新的生产方式”,逻辑理解薄弱,仅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深入分析逻辑关系,要有“找因果、辩本质”的能力,接下来,冯圆老师从记忆问题、逻辑问题和答题规范问题分别指出了改进措施,并为大家展示了初三历史组接下来的教学计划。及时为历史学习“把脉”,才能在总结中前行,在反思中升华。

最后,朱会丽老师为两位老师的汇报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始终是工具而非目标,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以素养为主线,重塑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把脉问诊“,既做历史的诠释者,也做教育薪火的传递者。

 

图文:苌悦文

审核:朱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