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潜心,研以致远。为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新路径,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10月13日下午,高中语文组在阶梯教室进行了“星空新秀”语文优质课比赛及研讨活动,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张云佳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樊丽娜、吴月圆老师凭借精巧的课程设计与扎实的教学功底为全体师生带来两节充满巧思和人文情怀的优秀课堂。赛后,教研团队聚焦课堂实效展开深度点评,以“赛课促研、以评促教”,为青年教师成长与语文教学提质注入新动能。
新秀展课:双线并行,绽放课堂魅力
樊丽娜老师以《设问反问:让论证锋芒毕露》为主题,在课上以“诊断—鉴赏—实践”为脉络:课始,她以“界限与成长”作文题为例,呈现两组反差鲜明的论证语段,组织学生开展诊断活动。通过表格从“分论点表述、事例陈述、论证逻辑、语言表达”四维度对比,让“论证之困”清晰可见,也让课堂目标精准落地——用设问、反问破“平”立“锋”。为让抽象的论证技法具象化,樊老师又以《论持久战》节选为经典范本,引导学生领悟:设问“自问自答,直击核心观点”,可破“观点模糊”之弊;反问“无疑而问,强化立场”,能解“论证无力”之困,为后续运用筑牢基础。最后,樊老师以“界限与成长”“信任与童年”两组优化语段为案例,让学生在合作中提炼出适配不同论证环节的句式,强化逻辑。清晰的方法总结,让“问句技法”从“不可捉摸”变为“可学可用”,尽显青年教师化繁为简的教学智慧。
吴月圆老师则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载体,紧扣“寻‘梦’理情、以‘声’悟情、解‘梦’结情”三大教学任务,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走进苏轼的悼亡深情。巧妙串联“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空怅惘、“小轩窗,正梳妆”的白描幻境与“明月夜,短松冈”的对写哀思,通过梳理“梦前-梦中-梦后”行文脉络,拆解“虚实结合”“白描”“对写”等高考核心手法,让学生在朗读品悟中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同时,结合苏轼与王弗的生平轶事、仕途境遇,教师们引导学生深挖“尘满面,鬓如霜”中的人生况味,将“亡妻之痛、故土之思、仕途之苦”的多重凄凉具象化,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情感共鸣”的深度融合。
教研点评:精准把脉,点亮教学思路
赛后,赵鑫雷老师、史晓萍老师和张云佳老师等资深教师组成点评组,围绕课堂亮点与提升方向展开深度研讨,进行精准点评。
高三骨干教师赵鑫雷老师对樊丽娜老师的课作出点评:首先,课程选材巧妙,以设问和反问方式入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效率;其次,学习目标明确,课堂环节递进,能够引导学生从认知问题到解决问题,提升写作能力;再次,课程案例丰富,贴近考核标准,让学生在熟悉材料中取得真经;此外,教学方法具象操作性强,能直观感受抽象问题;最后,课程注重实践,使学生在知识输入后能获得具体分值的提升。总结而言,这节课目标清晰,内容详实,方法有效,注重实践。
高二备课组长史晓萍老师对于月圆老师的课作出点评:认可其“教学设计清晰、课堂把控得当”,尤其肯定“以‘梦’为线索梳理结构”“结合意象品情感”的教学思路,认为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同时指出可优化之处:如学习目标的设置和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不够深入。此外,史老师还强调了新老师应重视范读:一是学习目标可更聚焦“情感体悟与手法迁移”;二是可增加范读与学生诵读频次,这不仅是个人魅力的表现,也是搭建师生关系的重要方式。史老师通过回顾自己听到的优秀课程,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情感丰富的教材内容,适当的范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感受;三是细节处理上,可结合苏轼仕途经历深化“无处话凄凉”的内涵解读,增强文本厚度。
最后,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张云佳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点评:丽娜老师在课堂上从容娴熟,调动学生节奏能力强,能很好地把控课堂。当然,这节课还有两点可提升:一是环节设计需聚焦写作,可适当精简分析环节或表格,确保写作环节落实,让课堂更完整、亮点更突出;二是句式分析可上升到逻辑思维层面,通过总结强化学生理性思维。月圆老师,一年多来克服挑战,成长显著。她的课逻辑清晰,以“梦”为线索层层深入,仪态大方,很受学生喜爱。但也存在几处不足:一是教学落点需更明确,要由“梦”引出情感,最终落脚到核心主旨;二是诵读环节欠缺,教师范读、学生个人美读及班级齐读都需加强;三是细节有待打磨,如课件中“谈论”“解梦解情”等表述需规范。
最后,张老师提出,新教师要在完成授课基础上,多下功夫追求课堂的新意与深度,需树立“主动成长”意识:在备课讲课前,主动对接备课组长与资深教师,提前在组内分享教学思路、试讲课程内容,邀请同事听课指导,用“提前规划、主动求助”替代“被动等待”。正如学生的成长肉眼可见,教师的专业提升也应通过一堂堂更优质的课、一次次更精准的教学设计,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
总结展望:以赛赋能,深耕语文教研
本次“空新秀优质课比赛暨教研点评”活动,既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展示,也是我校高中语文组践行省一级学科基地建设、深化“科技+学术”融合创新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赛课+点评”的立体化模式,不仅为新秀教师搭建了教学成长平台,更依托学科基地的科技赋能与学术资源,构建了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共同体。这种“科技赋能课堂,学术引领发展”的双轮驱动机制,正有力推动我校向“科技+学术”的全国一流高中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