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校四楼生物实验室里热闹非凡,一场充满趣味与挑战的生态缸制作社团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此次活动吸引了20位热爱自然、富有创意的同学积极参与,旨在让同学们通过亲手制作生态缸,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奥秘,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活动目的
1.深化生态知识理解:通过亲手搭建生态缸,将课本中抽象的生态系统概念具象化,帮助参与者直观认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理解食物链、生态平衡等核心知识,强化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的认知。
2.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在生态缸选材、设计及搭建过程中,参与者需综合考虑植物与生物的适配性、光照和水分控制等因素,自主规划布局并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动手能力与工程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3.树立环保与责任意识:观察生态缸内生物的生存状态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参与者深刻体会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从而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促进团队协作与交流:生态缸制作以小组形式开展,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决策,在沟通协调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同时通过成果分享与经验交流,拓宽视野,实现共同成长。
5.提升美学素养与观察力:从生态缸的造景设计到后期动态观察,参与者能够感受自然与艺术的融合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也能通过长期观察缸内生物行为及生态变化,培养细致敏锐的观察力与科学探究精神。
二、活动内容
活动伊始,指导老师站在讲台上,手中拿着生态缸制作的材料样本,为同学们详细讲解生态缸制作的流程。从最基础的材料准备,如生态玻璃缸、沉木、苔藓、发泡胶、土、盆栽植物、石头等8类丰富多样的材料,到一步步的实际操作步骤,老师讲得细致入微。同时,老师还特别针对生态缸培养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讲解。比如,当生态缸中出现发霉情况时,可能是因为湿度过高、通风不畅,需要适当调整环境湿度和加强通风;苔藓发黄、养不久就死亡,也许是光照不合适、水分管理不当,应根据苔藓的习性,合理调节光照时间和浇水量。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一一耐心解答。
实践材料的准备
讲解员讲解不同种类的苔藓
讲解员讲解不同培养状况的原因分析与预处理
讲解结束后,就到了同学们大展身手的时候。大家围在摆放材料的桌子前,认真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材料。有的同学拿起形状奇特的沉木,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已在脑海中勾勒出生态缸的大致模样;有的同学则仔细对比不同种类的苔藓,希望选出最契合自己设计风格的那一款。
认识不同的材料
认识不同的材料
同学们挑选自制生态缸的材料
在同学们的精心挑选下,材料准备就绪,生态缸制作正式开始。大家分成小组,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有的同学负责用发泡胶固定沉木,为生态缸搭建起“骨架”;有的同学小心翼翼地铺设土壤,为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还有的同学专注于摆放苔藓和盆栽植物,力求营造出最自然、最美观的景观效果。
对生态缸预摆位置
在制作过程中,指导老师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密切关注着同学们的进展。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第一时间给予指导和帮助。有一组同学在固定沉木时,发泡胶的使用出现了问题,沉木总是固定不牢。老师看到后,走过去轻轻蹲下,拿起他们手中的工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发泡胶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角度和用量,像这样,从沉木的底部均匀地涂抹,等它稍微凝固一会儿,再进行固定,就会牢固很多。”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尝试,果然成功地固定好了沉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用发泡胶固定石头与沉木
制作过程中的造景
聚精会神听课的同学们
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一个个独具匠心的生态缸逐渐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些生态缸风格各异,有的以热带雨林为主题,茂密的苔藓和高大的盆栽植物,仿佛让人置身于神秘的雨林深处;有的则打造了宁静的田园风光,小巧的石头、嫩绿的植物,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此次生态缸制作社团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生态系统的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三、学生感言
本高一(23)班唐亦洋:这次生态缸制作活动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奇妙的探索之旅!以前在生物课上学习生态系统时,那些概念总觉得有些抽象。但今天,我亲手将沉木、苔藓、植物等材料组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型生态世界,这才真正理解了生态系统的精妙之处。制作过程中,我和小组成员为了模拟热带雨林的景观,反复调整苔藓的位置和植物的高低搭配。当我们把最后一株蕨类植物种好,看着整个生态缸充满生机的模样,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而且,老师讲解的生态缸养护知识也让我明白,每一个微小的生态系统都需要精心呵护,就像我们的地球家园一样,这让我对保护环境有了更深的责任感。
八年级(7)班金业祺:这次活动让我收获满满,不仅是制作生态缸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的宝贵经验。一开始,我们小组在设计生态缸风格时就产生了分歧,有人想做水缸,有人想做陆缸,大家各执己见。后来,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每种方案的可行性和材料的适配性,最终确定了做一个山间溪流的主题。在制作过程中,分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负责用发泡胶固定石头,结果第一次操作时,发泡胶喷得乱七八糟,石头根本固定不住,急得我满头大汗。多亏了小组成员和老师的帮助,他们一边安慰我,一边手把手教我正确的方法。慢慢地,我掌握了技巧,顺利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成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攻克难关,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本部七年级(20)班柴雅然:这次生态缸制作活动,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自然景观充满向往,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亲手创造出一个如此精致的生态景观。在挑选材料时,我被那些形态各异的沉木和色彩斑斓的苔藓深深吸引,仿佛每一块沉木都诉说着一段故事,每一片苔藓都蕴含着独特的生命力。在摆放植物的过程中,我小心翼翼地调整它们的位置,就像在创作一幅立体的画作。当看到原本空荡荡的玻璃缸,在我们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天地,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同时,这次活动也让我意识到,每一个微小的生态环境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我打算把自己制作的生态缸放在书桌旁,每天观察它的变化,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个属于我的小小生态世界,也呼吁身边的人一起爱护大自然。
本部七年级(19)班徐梁京京:说实话,刚开始听说要制作生态缸,我心里特别忐忑,担心自己做不好。但在老师的耐心讲解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逐渐放下了顾虑,全身心投入到制作中。在制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土壤的铺设总是不平整,导致植物种下去歪歪扭扭的。我尝试了好几次都不行,差点就想放弃了。但看着身边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努力,我告诉自己不能轻易认输。我向做得好的同学请教,不断调整方法,终于把土壤铺得既美观又适合植物生长。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生态缸一点点成型,那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喜悦和自信,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只要勇于尝试,不怕困难,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挑战自己,创造出更多美好的作品。
此次生态缸制作社团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生态系统的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也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助力他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