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爽,正是扬帆起航时。在这孕育着希望与收获的季节里,河南省实验中学“七彩试管”社团开团仪式暨首次“实验仪器展示与基础技能培训”活动于2025年5月26日下午在学校化学实验室圆满举行。这是一场面向全体新社员精心准备的化学实验启蒙盛宴。活动旨在通过系统、规范的入门培训,为新社员揭开化学实验的神秘面纱,认识“无声的战友”,掌握“安全的钥匙”,点燃探索未知的科学热情,为未来深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奠定坚实、安全的基础。活动吸引了首批12名社团成员参与,师生在欢声笑语中共同见证了这一充满科学魅力的时刻。
一、扬帆起航:化学社团启新程
开团仪式在庄严而充满期待的氛围中拉开帷幕。社团指导张艳老师首先介绍了“七彩试管”社团的宗旨、化学学科对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并寄语社团成员:“希望同学们在实验中感受化学的奇妙,在探索中收获真知,让社团成为你们科学梦想的起点。”随后,介绍了社团的年度活动计划,涵盖“趣味实验探究”“生活中的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主题,鼓励同学们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社团成员们认真聆听
社团指导老师寄语
张艳老师通过一个经典的化学实验操作“铝热反应”瞬间点燃了现场氛围。她告诉我们:“化学实验需要严谨的态度,但更要有敢于提问、勇于创新的精神。就像这璀璨的焰火一样,有设想有思索有探究有实践,才能开出绚烂的光彩。”仪式最后,社团成员集体签字,承诺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以科学精神探索未知。
二、初识战友:基础仪器全接触与深度解析
仪式结束后,活动迅速进入核心环节——基础仪器展示与实验基础技能培训。化学实验室被精心布置成一个互动式的“仪器博览园”,在社团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将化学仪器的“核心成员”分门别类、清晰有序地呈现:
精准之眼——测量仪器:这里是定量实验的基石,不仅展示了常见的量筒、量杯,更深入讲解了移液管(包括刻度移液管和胖肚移液管)的精确度差异和使用场景,现场演示了移液管的规范吸液、放液操作。滴定管的精密旋塞控制、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以及使用后的清洗保养要点也一一阐明。
有机实验区聚焦了中学阶段可安全开展的有机制备常用装置。在张老师的专业讲解与演示下,社员们系统认识了圆底烧瓶、三颈烧瓶、冷凝管、分液漏斗、蒸馏头、接收管、分水器等关键仪器的结构、功能及连接方法。老师特别强调了回流装置(用于长时间加热反应)和蒸馏装置(用于分离提纯)的组装要点;通过实物观察与原理图,清晰对比不同构型冷凝管(直形、球形、蛇形)的冷却效率、适用场景(蒸馏、回流)及水流方向控制要点。老师还清晰演示了温度计水银球、冷凝水进出口的正确位置,解释了沸点差异实现分离的原理以及冷凝水“低进高出”的关键,让抽象原理变得直观可感。
同学们在听老师讲解部分有机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进行了设备识别与简易组装的实操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尝试搭建回流装置,练习冷凝管的规范使用。亲身体验极大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升了动手能力。一位参与活动的社员兴奋地分享道:“以前只在课本上看过这些装置图,今天亲手组装了一遍,感觉有机实验不再那么遥远和危险了,关键是要严格遵守安全步骤!”
老师还强调:“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是探索科学的前提。本次培训旨在为社员未来安全、有效地参与或设计更深入的探究性实验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不仅学习使用工具,更是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相似仪器比对展台上,老师精心准备了各种中学阶段易混淆的形状相似、特点各异、功能不同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比对,如点滴板和井穴板,干燥塔、U形干燥管、球形干燥管、具支U形管;不同材质的实验仪器,像铜质燃烧匙和玻璃燃烧匙;蒸发皿与坩埚:深入辨析二者材质(陶瓷vs.耐高温陶瓷/石英/金属)、壁厚、用途(蒸发浓缩溶液vs.高温灼烧固体)及配套工具(玻璃棒vs. 坩埚钳)的关键差异;漏斗兄弟(普通漏斗、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安全漏斗):重点区分用途(加液/过滤、装配反应器防气体逸出、萃取分液)、颈部结构及旋塞控制的核心区别。还有大家颇为好奇的干燥管vs. U形管:明确二者在干燥/吸收气体时填料方式、连接方向及适用试剂的显著不同等等。
相似仪器安全漏斗vs.滴液漏斗的比对讲解
培训将“精准识别”与“安全操作”紧密捆绑,张老师还结合真实误用案例,如错将普通漏斗当长颈漏斗用于制气装置导致气体泄漏,深刻剖析混淆设备可能带来的堵塞、泄漏、仪器损坏甚至人身伤害等风险,强调“看清再动手”的铁律。“这次仪器比对学习太有收获了!以前看到这些‘长得像’的仪器总有点拿不准,现在终于能清晰分辨了,也明白了用错后果真的很严重。”一位高二(10)班社员在活动后深有感触地说。
本次活动,社团成员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在指导老师和骨干社员的引导下,分组轮转,近距离观察、亲手触摸(在安全许可范围内),甚至尝试简单的组装(如固液加热反应的组装连接)。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各种仪器设备的名称用途,还深入领悟了每件仪器的“脾气秉性”和“安全守则”。例如,为什么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为什么加热后的坩埚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为什么容量瓶用前要检漏?这些蕴含在仪器使用中的科学道理和安全意识,通过互动式学习深深印入社员脑海。
三、筑基砺能:核心技能规范化更筑安全防线
认识仪器是第一步,规范操作是实验的生命线,安全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培训环节将理论讲解与沉浸式操作紧密结合,为新社员们打开了规范实验的大门。指导老师系统梳理了《实验室安全守则》,逐条解读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和血的教训。重点包括:禁止饮食嬉闹、严格规范实验操作,熟知安全设施位置(灭火器、沙桶、洗眼器、急救箱)、了解应急处理流程(酸/碱灼伤、起火、割伤等)、试剂“三不”原则(不触、不闻、不尝)、废弃物分类处理规定。一位同学对主控制台上的洗眼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还进行了“模拟演练”。安全,成为贯穿整个培训的最高频词汇和最核心要求。社团成员们在学习过的《化学实验安全守则》上认真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严谨、规范、安全的实验意识,在这一遍遍的实践中悄然生根。
四、星火初燃:感悟、展望与成长
活动尾声,新社员们眼中闪烁着好奇被满足的喜悦和技能初掌握的自信光芒。分享环节中,高一(9)班的一名女生激动地说:“以前看老师做实验行云流水,觉得很简单。今天自己动手才知道,连量取液体、萃取溶液都有这么多讲究!一个小小的不规范动作都可能带来风险。这次培训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细节决定成败’,什么是‘安全重于泰山’。但我更兴奋了,因为我知道,只要按照规范来,我就能一步步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活动合影
社团张老师高度赞扬了社员们认真学习、勇于实践的态度,并再次强调了规范操作和实验安全是化学探索的永恒基石。“今天的活动,是大家化学实验生涯的‘第一课’。”“我们认识了工具,掌握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心中树立了安全的标尺和规范的意识。这只是一个起点。”张老师充满期待地展望未来:“七彩试管社团将以此为基石,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实验活动:从验证性实验巩固基础,到趣味实验激发兴趣(如‘蓝瓶子’振荡实验、‘大象鼻子’实验),再到逐步引入探究性课题(如不同水质硬度测定、食品中的膨松剂),鼓励大家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开放、创新的环境,让每一位社员都能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锤炼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就像我们的社团名称——‘七彩试管’社一样,探究的不仅仅是试管内发生的色彩反应,还有我们七彩斑斓的化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