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活动快讯 > 光影流转记录青春万象 交流互鉴共筑社团新篇——记青春短视频社团在第二届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文化节的多元实践
光影流转记录青春万象 交流互鉴共筑社团新篇——记青春短视频社团在第二届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文化节的多元实践
发布日期:2025-05-11 来自:本站

一、盛会启幕:光影先锋的使命担当

五月的郑州,草木葱茏,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校园里涌动着青春的热潮。第二届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文化节在激昂的鼓乐声中拉开帷幕。当第一缕阳光掠过主会场的红色拱门时,青春短视频社团的成员们已背着摄影包、架起三脚架,在各个角落严阵以待。这群“光影记录者”在晨光中集结,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的这场关于青春、创意与交流的盛宴。

社团指导老师朱莉芳强调:“我们不仅是文化节的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和传播者。每一个镜头都要捕捉到社团文化的灵魂,每一次交流都要汲取到成长的养分。”带着这样的使命感,社团成员兵分五路,分别深入“传统文化区”“科技创新区”“文艺展演区”“公益实践区”和“国际交流区”,开始了沉浸式拍摄与交流。

二、镜头叙事:用影像书写社团文化史诗

(一)微观镜头下的文化肌理

在传统文化区,社团成员张宇琛蹲守两小时,用微距镜头记录下书法社社员书写的全过程。从狼毫蘸墨的颤动、宣纸吸墨的纹路,到书写者屏息凝神的神态,每一帧画面都细腻展现出书法艺术的气韵生动。

社团成员在活动现场合影

(二)动态镜头中的青春律动

文艺展演区的舞台上,街舞社的舞蹈正在进行。社团成员从舞台侧面切入,镜头先捕捉到舞者鞋底与地板摩擦的火花,再缓缓上摇,展现出舞者腾空跃起时,卫衣帽子在空中划出的优美弧线。这段长达3分钟的一镜到底拍摄,完美呈现了街舞的力量感与节奏感。“为了这个镜头,我们和街舞社反复磨合了三次走位,终于在正式演出时抓住了最燃的瞬间。”遆昕玥说。

科技展区的无人机表演则给拍摄带来新挑战。社团成员操控航拍器,与机器人社的无人机编队形成“双机对话”。地面镜头中,机器人社成员操控机械臂精准抓取物品;空中镜头里,航拍器以“上帝视角”展现整个展区的布局。两组画面通过画中画技术叠加,形成“人机共舞”的奇幻效果,直观呈现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三、跨界碰撞:在交流中激活创作基因

(一)向传统文化社团“寻根”

在汉服社的展位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知识小课堂”正在进行。汉服社社长向短视频社团成员详细讲解曲裾、直领对襟等形制区别,并现场演示礼仪动作。“以前拍汉服视频,只知道画面美,现在才明白每个袖口的褶皱、每片裙裾的摆动都有文化讲究。” 

(二)与科技社团“对话”

在机器人社的实验室,短视频社团成员围坐在3D打印机旁,认真聆听社长周航讲解建模软件的使用。“我们平时用PR剪辑视频,现在发现Blender建模软件可以制作更复杂的动画特效。”技术组成员赵凯边说边记录下关键操作步骤。作为交换,短视频社团向机器人社分享了“如何用短视频宣传科技成果”的技巧,建议他们在作品展示中加入“研发日记”vlog元素,让冰冷的科技产品变得更有温度。

(三)和文艺社团“共情”

麻吉音乐社团来到短视频社团驻地,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你们的剧本冲突很强烈,但短视频需要更紧凑的节奏。”社团编剧建议,“可以把‘社团招新大战’浓缩成三个高能片段,用快节奏剪辑和夸张音效增强喜剧效果。”经过一下午的打磨,双方共同完成了剧本的短视频改编,并约定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进行联合展演,实现“舞台表演+短视频直播”的双线传播。 

在社团总结会上,成员们分享着各自的收获:“我学会了如何用镜头讲好一个故事”“和不同社团的交流让我明白,创意需要跨界碰撞”“当我为公益社团拍摄关爱自闭症儿童的视频时,突然意识到短视频可以传递温暖和力量”。指导老师欣慰地说:“这次经历让孩子们跳出了‘技术至上’的误区,学会用镜头去观察人、理解人、温暖人,这正是我们开展社团活动的初心。”

社团成员在活动现场合影

四、未来已来:开启校园文化传播新维度

站在文化节的“肩膀”上,青春短视频社团正酝酿着新的计划:他们将联合全省高中的短视频社团,发起“豫见青春·百校影像接力”活动,用镜头记录河南各地的风土人情与校园文化;同时,计划开发“社团文化AR手册”,通过扫码观看短视频的形式,让静态的社团介绍册变成动态的文化载体。

同学感言:

“当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人时,其实也是在照见自己。”

——郝语默

“未来,我们希望成为连接全省中学社团的‘数字纽带’,让每一个青春的梦想,都能在光影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宋靖华

“社团文化节,各个社团百花争艳,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启发很大!”

——石梓杰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从镜头背后到交流前沿,青春短视频社团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青春影像,不仅是技术的炫耀,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对成长的不懈追求。在这个短视频赋能的时代,他们正以开放的姿态,书写着校园文化传播的新篇章。


撰稿:遆昕玥
摄影:史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