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上午为深化综合实践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在学校领导与学生发展中心指导下,“遇见”实践力地理社团以“地理实践+文化传承”为核心在第二届社团展中推出“泥砚传韵·麦秸生花”主题体验活动,通过动手实践与文化展示,让师生沉浸式感受中原传统文化的魅力。
环节一:展板叙事——回溯社团实践足迹
学生们精心布置的展板
上午7点50分,社团师生来到活动现场,社团精心布置主题展板,系统呈现前期开展的特色实践活动。包括四个大展板。
展板一:朱仙镇文化探源。深入朱仙镇,调研传统手工艺“碳化”技艺,记录非遗传承现状;
展板二:神垕古镇钧瓷研学。赴“中国钧瓷之都”神垕镇,体验钧瓷拉坯、探访古窑址,感悟“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匠心;
展板三:麦田麦秸画寻根。走进麦田采集麦秸,学习麦秸画制作工艺,参与麦秸画大赛及综合课程比赛,将自然素材转化为文化符号。
展板四:澄泥砚深度学习。展板通过图文、实物(如澄泥砚制作现场、成品)结合的形式,生动展现了社团“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传承”的核心理念。
环节二:动手体验——黄河澄泥砚与麦秸画创作
黄河澄泥砚与麦秸画创作体验
上午8点开始本次活动最受关注的是两大动手实践项目,参与师生热情高涨,现场氛围热烈:
黄河澄泥砚制作:社团从黄河澄泥研训基地引入优质澄泥,师生根据对“地理·文化”的理解,现场捏制澄泥砚坯。泥土的可塑性与“泥性”的讲究(过干易裂、过湿易塌)让参与者直呼“看似简单,实则考验耐心”。许多师生反复调整4-5次仍不愿停手,“总想再修得更精致些!”一名老师笑着说。
麦秸画文创制作:社团利用前期采集的麦秸,现场指导制作麦秸画团扇、书签等文创。参与者将麦秸修剪、烫色、拼贴,完成一幅幅以“中原风光”“校园记忆”为主题的作品。“原本觉得麦秸只是农作物废料,现在才知道它能变成这么美的艺术品!”一名初一学生举着刚完成的团扇感叹。
活动尾声,许多师生仍沉浸在创作中,专注调整最后一笔麦秸的位置,或为澄泥砚添加个性化纹饰,足见实践与文化结合的吸引力。
活动成果展示
学生感想:
7年级(24)班潘添鹤:
这次社团展,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动手实践的崭新世界,让我彻底“爱上”了它!以往,面对展板上那些精美的钧瓷、麦秸画,我只觉它们高高在上,离我十分遥远。而这次,当我亲自动手捏澄泥砚、贴麦秸画时,才真切体会到每一件工艺品背后,都凝聚着匠人们“反复打磨”的执着与坚持。就拿澄泥砚来说,我捏坏了3次才成功。那一刻,我深深领悟到“十窑九不成”的匠人精神。
文化传承,绝非只是口头的呼吁,它是需要我们用双手去触碰、用心灵去感悟的使命。我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多去了解这些传统技艺,主动参与到文化传承的行动中,把每一步都做到极致,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7年级(22)班常昊然:
麦秸画团扇的制作过程简直太有意思了!从最初精心挑选麦秸开始,我就沉浸其中。每一根麦秸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和色泽,得仔细甄别,选出最适合创作的那些。接着是烫颜色,这步骤可不简单,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而到了拼图案这一步,更是考验耐心与巧思,要把零散的麦秸巧妙组合,勾勒出心中理想的画面。
我做了一把以“神垕古镇”为主题的团扇,将研学时拍摄的古街、窑炉等元素都“搬”到了扇面上。看着自己的作品逐渐成型,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突然间我意识到,我们的社团活动不只是简单的“玩”,更是在用独特的方式“记录”古老文化,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这种将热爱与责任融合的感觉,真的特别有意义!
8年级(25)班张弘毅:
最让我意外且印象深刻的,当属黄河澄泥那捉摸不透的“脾气”。在制作澄泥砚台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它对干湿度的要求极为严苛。太干了,澄泥就像倔强的孩子,动不动就裂开一道道口子,仿佛在抗议着环境的不适;太湿了,它又软塌塌的,没了形状,毫无筋骨可言。所以,必须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才能让它乖乖听话,成为理想的砚台模样。
这多像我们的学习啊!扎实基础就如同让“泥性”稳定,只有根基稳固,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站稳脚跟;而灵活调整则像适应不同的“温度”,面对各种难题和变化,我们要懂得随机应变。今天的实践,教会我的远不止是做砚台的手艺,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变化中寻找平衡,在困难中坚守初心。
本次社团展以“动手实践”为桥,以“传统文化”为魂,成功展现了“遇见”实践力地理社团“用地理眼看世界,用匠人心传文脉”的特色。活动中,师生不仅体验了澄泥砚、麦秸画的制作乐趣,更深刻理解了“实践出真知”“传承需匠心”的内涵。未来,社团将继续深耕中原文化沃土,开发更多“地理+文化”综合实践课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