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活动快讯 > 不忘本来 学习外来——金石学生社团开展第二届世界货币博览会
不忘本来 学习外来——金石学生社团开展第二届世界货币博览会
发布日期:2025-04-30 来自:本站

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我校金石社团于近日隆重举办了以“不忘本来,学习外来——中国与德国”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货币博览会。本次活动通过系统展示中德两国及世界多国珍贵货币,为师生们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桥梁。

硬币展示现场

展览现场精心设置了“华夏货币长河 ”“德意志金融轨迹 ”“世界钱币之窗 ”三大主题展区。在中国展区,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货币演进的完整脉络:从秦朝统一币制的青铜半两钱,到汉代标志性的五铢钱,再到新莽时期精美的货泉,这些历经沧桑的货币实物生动诠释了中国古代金融文明的发展历程。

4 月 28 日中午,我校金石社团在第二届世界货币博览会期间,成功开展了“华夏货币长河 ”专题展览活动。本次活动由社团骨干成员张继佳、梁思源、张家陆、时政茂、刘炳坤,胡森楠,伍姝娴等精心策划,系统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王朝的典型货币,带领同学们穿越千年,领略中国货币文化的深厚底蕴。秦代的半两,汉代的五铢,新莽的货泉,唐代的开元通宝,明代的永乐通宝,清代的五帝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出的汉代五铢钱中,包含了几枚罕见的郡国五铢,其独特的铸造工艺引发了历史爱好者的热烈讨论。 由于汉初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较为宽松,各诸侯国可自行铸币,导致不同地区的五铢钱在重量、成色、文字风格上存在差异。其中几枚郡国五铢钱在聚光灯下格外醒目——这些直径约 2.3-2.5 厘米的铜币,有的文字挺拔如“悬针篆 ”,有的则圆润似“垂针篆 ”,直观展现了汉初“令民铸钱 ”时期的技术差异。社团学术组组长梁思源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钱文书法、穿口磨痕等特征判断铸地,引得历史爱好者们频频记录。社团成员结合实物,进一步 向同学们讲解了汉景帝、武帝时期逐步收回铸币权、实现货币统一的历史进程,并由此引申出金融制度对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社员梁思源、张家陆, 向同学们同时展示了我国明代的永乐通宝与同时期日本的宽永通宝。二者皆在丝绸之路沿线拥有大量流通,这两枚跨越国界的货币,不仅承载着各自国家的经济历史,更见证了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文明互鉴。通过这次展示,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货币本身的历史,更认识到经济交流如何塑造文明互鉴。正如张家陆在总结时所说:“一枚小小的钱币,背后是千百年来人们的贸易、信任与合作。 ”未来,金石社团将继续挖掘货币背后的世界故事,让历史在方寸之间焕发新的光彩。

硬币展示现场

4 月 29 日, 中午,我们展示了德意志帝国自普法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货币。德国一芬尼由初期的铜币向铁币转变,十芬尼也由镍币向铁币转变。相同面值货币在图案和材质上的改变诉说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历史的风雨飘摇,德国统一的普法战争(1870—1871)前,普鲁士的货币鹰徽多为普鲁士王国传统的闭合翅膀鹰,象征普鲁士王权。1871 年帝国成立后,为强化国家认同,硬币图案逐步改为德意志帝国鹰——展开双翅、头戴皇冠、胸佩普鲁士盾徽,体现各邦在普鲁士领导下的联合。材质由铜镍向铁的改变说明德国的矿产资源极度依赖于其殖民地的供应。胡森楠同学将同时期英国货币与其比较,可以发现即使在战况最困难的时候,英国仍然保持了货币银含量的稳定,二者的对比突出了德国在战略上的处处受限。张继佳同学引导同学们了解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让同学们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更加全面。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关键矿产(如稀土、锂)的 自主可控至关重要。德国一战时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建立多元化供应链,避免“铁币困境 ”重演。

勋章展示现场

本次展览最富创意的环节莫过于“东西货币对话 ”研讨会。社团将汉代五铢钱与一战时期德国铁币并置讨论,引导观众思考:汉武大帝通过“上林三官 ” 统一铸币权终结金融乱象,而德意志帝国却因战争消耗丧失货币自主权——两   种截然不同的金融命运,深刻揭示了"货币主权即国家主权"的历史规律。

在总结发言中,时政茂同学的一段话引发全场共鸣:“ 当我们的手指触摸过秦汉铜钱的绿锈,抚过德国铁币的战火痕迹,就会明白今天人民币国际化的每一步,都是五千年金融智慧在新时代的延续。 ”这种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策展思路,正是本次展览最珍贵的教育价值。

                                            
撰稿:梁思源
摄影:张家陆 张继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