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活动快讯 > 钧瓷神韵映古镇 匠心传承探真知——“遇见”实践力地理社团神垕镇钧瓷研学纪实
钧瓷神韵映古镇 匠心传承探真知——“遇见”实践力地理社团神垕镇钧瓷研学纪实
发布日期:2025-04-20 来自:本站

2025年4月19日,河南省实验中学“遇见”实践力地理社团的师生与家长们共50余人,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奔赴“中国钧瓷之都”禹州市神垕镇,开启了一场以“钧瓷神韵映古镇,匠心传承探真知”为主题的研学之旅,深入探寻钧瓷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工艺精髓。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聚焦钧瓷文化,还特别增加了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禹郏县委旧址的参观学习,让师生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环节一:溯千年瓷源,品古镇底蕴

“遇见”地理社团师生在神垕老街合影

上午10点多,师生来到神垕古镇老街。神垕古镇自宋代起便为皇家烧制钧瓷,千百年来,这里孕育出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传奇。活动首站,师生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踏入七里长街,轻抚青石板路上的历史印记,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脉搏。老街两侧,明清时期的窑炉遗址与古朴的商铺静静矗立,见证着钧瓷文化的源远流长。学生们通过“老街文化探秘”任务,探访了卢家老宅并仔细记录古建筑的特征。旅行向导生动地讲述了“窑神”伯灵翁的传说,并深入解析了钧瓷釉变原理。当学生们了解到铜、铁元素在高温下所呈现出的奇妙变化时,无不惊叹于这堪称“化学魔术”的神奇工艺,更深刻理解了“十窑九不成”背后的匠心坚守与执着追求。

在七里老街边参观边学习的师生们

环节二:访红色旧址,铸爱国情怀

上午11点,师生们专门参观了位于禹州市磨街乡黄沟村的皮定均司令部旧址。这里曾是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的司令部,是皮定均将军当年指挥抗日斗争的重要场所。旧址原为清朝二进四合院结构,坐北朝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师生们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了解到皮定均将军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部队与日寇展开激烈斗争的英勇事迹。旧址内陈列着当年的作战地图、武器装备以及将军使用过的物品,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学生们在参观中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师生在皮定均司令部旧址感受红色力量的指引

环节三:触泥土温度,悟匠人匠心

午后,实践体验环节在专业技师的悉心指导下拉开帷幕。学生们分组参与钧瓷拉坯,从选土、塑形到施釉,亲身感受泥土在指尖流转的微妙变化。他们逐渐领悟到“泥性”的独特之处:泥土太干容易开裂,太湿则会坍塌。七年级24班的孙牧远同学在体验后感慨道:“本以为捏泥巴很简单,但厚度差一点就可能前功尽弃,工匠精神绝非空谈!”拉坯体验成为本次研学活动中最为独特而难忘的经历,让学生们在亲手触摸泥土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匠人匠心的可贵与不易。

学习并体验钧瓷拉坯过程的师生们

环节四:观工业新生,承文化薪火

最后,师生们走进卢家窑工厂,近距离观察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在这里,全体老师和孩子们深入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创新钧瓷文化。王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对钧瓷魅力的深刻感悟。他比喻道:“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窑变’过程,需要我们严于律己,追求完美,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活动尾声,伴手礼“窑变杯”以分组领取的形式发放到学生们手中。那如晚霞流彩般的釉色,令学生们爱不释手,仿佛将这次研学的收获与感悟都凝结在了这小小的杯盏之中。

王老师为大家分享他对钧瓷魅力的感悟

此次研学活动以钧瓷为纽带,将地理、历史、传统工艺与爱国精神传承紧密串联。学生们在触摸泥土、对话古迹的过程中,不仅领略了“窑变万彩”的艺术之美,更深刻体悟到“精益求精”的文化内核。同时,通过参观中共禹郏县委旧址,师生们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爱国信念。未来,“遇见”社团将继续深耕中原文化沃土,让实践力与传承力并驾齐驱,携手共绘文化薪火相传的壮丽新篇,让古老的钧瓷文化与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学生感言】

7年级25班崔昊辰:

当禹州神垕古镇的青石板路在我脚下蜿蜒延伸,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正徐徐展开。这座自宋代起便肩负皇窑使命的千年古镇,用钧瓷窑火淬炼出的不仅是瑰丽无双的艺术珍品,更是一种刻入血脉的极致追求。

在钧瓷坊内,匠人们讲述的“十窑九不成”的古老法则,让我触摸到了传承千年的匠心温度。窑工们每年烧制千万件钧瓷,却仅选取寥寥数件进贡宫廷,其余皆亲手砸碎、深埋地底。那碎瓷片折射的不仅是宋代官窑严苛的品控标准,更是对完美永无止境的执着追求。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工匠精神,造就了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惊世之美,让每一件钧瓷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迹。

漫步七里古街,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青砖灰瓦间,既有改革开放初期电影院斑驳的海报墙、国营瓷厂锈迹斑斑的机器,更有中共禹郏县委旧址前迎风招展的党旗。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这片土地上的革命者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升华为革命信仰,以英勇无畏的战斗姿态守护家园,让神垕古镇不仅成为钧瓷圣地,更化作永不熄灭的红色灯塔。两种看似迥异的精神品格,在这里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对完美的执着,既是艺术创作的圭臬,更是革命斗争的武器。

生逢盛世的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潮头,更应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如同窑火赋予钧瓷生命,革命先烈的精神正赋予我们成长的力量。在教室的书桌前、在实验室的仪器旁,我们要以匠人之心雕琢学识,以革命者的坚韧直面挑战。当每个少年都将追求卓越融入血脉,我们终将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让千年古镇孕育的精神之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7年级24班徐晟党:

当指尖触碰到湿润的陶泥,神垕古镇千年的窑火仿佛在掌心复燃。作为地理社团的一员,我怀着期待开启这场钧瓷文化探秘之旅,未曾想亲手制作的素胚竟成了叩击心灵的钥匙。

穿梭在钧瓷历史遗迹斑驳的光影里,革命旧址的青砖墙仍回荡着往昔的呐喊。而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将双手浸入陶泥的瞬间。原以为简单的揉泥、拉坯,在实践中却化作难以驯服的挑战——歪斜的器型、开裂的边缘,笨拙的成品与展柜里莹润的钧瓷珍品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刻,我才真正读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背后,凝聚着多少代匠人们的智慧与汗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生命力。

返程前,王老师以素胚喻人生的话语,如窑中窑变般点亮了我的认知。“十窑九不成”不仅是钧瓷烧制的定律,更是人生成长的隐喻。正如素胚需要反复揉捏、剔除瑕疵才能成型,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需要不断打磨自己,摒弃浮躁与不足,方能在岁月的窑火中淬炼出最好的模样。求学之路恰似制陶,唯有扎实根基、精益求精,才能在未来绽放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这场研学之旅,不仅是对钧瓷文化的深度探寻,更是一次与自我的对话。当古镇的暮色为窑炉披上余晖,我明白手中残缺的素胚已不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承载着成长与希望的生命印记,指引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匠心打磨时光,用执着铸就未来。

7年级23班于玏洋:

神垕古镇,中原大地,背仰伏牛,怀拥肖水。钧瓷源起,承德慕古。古街古道,古色古香,方石黑瓦,千年屹立。

“遇见”师生,踏风而来,与土心语,松软清新,抚瓷神韵,迷离可塑。钧瓷一生,火土交融,出窑之日,华丽转身。恰似人生历程,相映成意。大国工匠,鬼斧神工,手与泥土,无言强音,回归自然,感慨颇深。《考工记》论,“良器”可成。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吾辈儿郎,中华脊梁,与时俱进,强己强国,巧术咸备,道具器成。

7年级25班兰江玥:

钧瓷,作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自诞生便承载着千年的匠心传奇。早在唐代,神垕古镇的窑火中已绽放出多彩花瓷的雏形,孕育着钧瓷独特的艺术基因。至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烧制技艺登峰造极,以其瑰丽釉色与神秘窑变惊艳宫廷,一跃成为皇室专享的御用珍品。民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谚语,道尽了它令世人趋之若鹜的珍稀价值。

从古至今,钧瓷始终以“中华瑰宝”之姿闪耀于世,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其名贵的奥秘,一则源于变幻莫测的窑变艺术——入窑时素色单一,出窑后却幻化成万千绚丽色彩,每件成品皆是独一无二的自然杰作;二则因其制作工艺繁复至极,从选料、制坯到入窑烧制,需历经72道严苛工序,极低的成品率更添其珍贵。古人“黄金有价钧无价”的感叹,正是对这份不可复制的艺术魅力与匠人精神的至高礼赞。


8年级29班张弘毅:

这周六,我有幸参与了神垕古镇研学活动,但在我讲述我的经历与感悟之前,我首先要介绍一下其悠久的历史。

神垕,位于河南禹州的一个美丽小镇,但它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中国钧瓷之都”。神垕古镇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早在夏商时期,这里的先民们便开始了农耕与冶陶的生活,而神垕古镇则始建于宋代,后在明朝弘治八年进行重建。在这1300年的发展历史中,作为神垕的“精气神”——钧瓷和钧瓷文化虽历经波折,却始终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重新进入神垕古镇,重温前日的经历。

古时有诗云:“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这是对神垕古镇繁荣景象的生动描绘,而我们首先踏入的,便是神垕老街。晨光熹微,远山如黛,晨光照在了这石楼的“天保寨”三个字上,更显其雄壮气概。漫步于驺虞桥的青石板上,感受着脚下岁月痕迹,好像能听到明清时古人的脚步在耳畔回响。我来到了这个“七里老街”,它亦在回应我般。

而我们的第一站,便是伯灵翁庙。

庙门上有八仙祝寿图的镂空雕刻,尽显其巧夺天工;下有石兽石雕,威严庄重的蹲坐在门前。一进门,我就看见了祭祀火神、窑神和土神的巨像。满怀好奇的走进,出来时却感慨天意弄人,原来女子也可以为他人献身,只为了一对钧瓷,我不禁对这位被尊为火神的窑工女儿产生由衷的尊敬与钦佩。伯灵翁庙与关帝庙相邻而立,一墙之隔,却仿佛诉说着两种不同的心灵寄托。古戏楼虽早已没有往日的喧嚣,但古朴而庄重的建筑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让我们在微风拂过的回廊中似乎听到了些许戏曲的余韵。

而最主要、也是最后的活动当属神垕古镇内“卢钧窑”的拉胚体验。门厅展馆内,一件件钧瓷作品静立其中,釉色斑驳,纹理自然,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走到最里面的后厢房,我们开始了早就期待已久的拉胚环节。看着容易,做着却难。看着师博手中的瓷坯活灵活现:上提、下推、外拉、内提,不一会儿,一块儿平平无奇的泥块就变成了一只等待上釉的瓷胚子!我磨拳擦掌,一下坐在板凳上,准备大展身手。可没成想,不一会儿拉坯的困难便摆在眼前:无论怎么拉,我就是拉不好。一会儿左偏,一会儿右歪,更绝的是同行的另一位同学,正慢慢的小心的拉着胚呢,突然不受控制,飞速的转起来,形状也逐渐扭曲,最后在旁边人惊恐的目光下飞向了带队老师的裤腿……我们都被逗笑了。终于,我还是在师傅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了我的作品——一只小杯子。我双手捧住它,看着它笑嘻嘻的在阳光下对着我,我也不禁笑了,是自豪与高兴的笑容啊。

说完了主要行程,再说说感悟。

首先,是收获了快乐——研学的不一样的快乐。往返路上大巴车中新认识的不同年级的同学、表演才艺的小朋友、悉心教导我们的老师、体验拉胚时的激动……都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乐趣。在知识中探索生活,又在生活中汲取养分。我在研学中深入体验,仔细寻找藏匿其中的养分与快乐。

第二个感悟,是成长。或许是在拉胚人的手艺下历经数年岁月的苦练沉淀,又或是戏楼上上演的悲欢离合只剩下风中的轻叹,再或是红军县委旧址上描绘的先辈们的英勇抗争,为人民战斗的滚烫热血,还有火神悲凉而感人的故事……这里面的沉心坚持、岁月抗争、无私奉献,都让我们找到了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代名——神垕古镇的钧瓷精神。一个个为人民抗争的红军,守护的不只是人民,更是这背后的历史;一代代的瓷工世世代代、薪火相传。钧瓷于窑洞中出生,经历的是波折、火与土的冲撞挤压,釉彩的缤纷藏入其中。谁都不知道出窑会是什么模样与色彩。人们总说钧瓷是天意与人力的完美结合,是大地的馈赠,也是匠人心血的结晶。

可是,我们刚刚“拉坯”的人生不也如此吗?

没有岁月的沉淀,没有坚持不懈,独立和反抗错误与不合理的精神品质、没有经历上釉的色彩,又或是没有承受火焰的磨炼与锻造,又怎会出现一个绝世夺目、脱俗凡尘的钧瓷或人生?钧瓷的机会很多,不完美可以一直去做,但人生仅有一次,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或许也是王老师最后带我们走进卢家博物馆与馆外讲那段话的原因。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钧瓷,又好似回顾了它历经沧桑与波折的一生。老师送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只瓷杯,更是来自神垕与钧瓷的祝福。神垕之美,蕴藏在未经雕琢的质朴之中,存在于窑火不息的坚守中,暗藏在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钧瓷中烙印的千年故事。

我要感谢老师,感谢神垕,感谢钧瓷,感谢这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新的感悟和成长。

停笔收气,我抚摸着胸口,骤然发现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我将它慢慢展开,赫然写着:“我要活出完美的一生。”


撰稿:王喜峰  代艳彩
图片:宋   乐  潘添赫  崔昊辰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