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下午,河南省实验中学“星空奖”优质课决赛在校本部阶梯教室隆重举行。生物组李慧娟老师讲授的《细菌》一课,凭借别出心裁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纷呈的课堂实践,收获了评委们“有趣、有料、有魂”的一致赞誉。这堂课充分彰显了生物组教师队伍深厚的专业底蕴和高超的教学水平。
一、抹布藏“菌”祸,悬念开场超吸睛
课堂伊始,李慧娟老师以“张阿姨一家因抹布使用和清洁不当引发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真实社会案例切入新课,巧妙联系生活实际,迅速拉近学生与微观细菌世界的距离,学生们听闻此案例,不由自主地开始思索细菌与健康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精准地契合了新课标中“真实情境创设”的要求。通过创设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成功地为后续知识的探索铺就了一条充满趣味的道路。学生们满怀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揭开细菌世界的神秘面纱,探索其中的科学奥秘。
二、探“菌”大冒险,教学环节超带感
整堂课围绕“生病—诊病—治病—防病”这一清晰主线,如抽丝剥茧般层层推进,将课堂巧妙转化为妙趣横生的“科学探案现场”,知识体系架构严谨、条理分明。
在“生病”这一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细菌的发现与起源,李老师借助AI技术和模拟实验,生动地还原了亚里士多德、巴斯德等科学家的探索之旅。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科学家们一同踏上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征程,沉浸式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精神,深刻领悟科学探索的魅力。
进入“诊病”环节,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化身为专业的“小医生”。他们通过分析真实的病例报告,结合亲手制作的细菌模型,对细菌结构展开深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晦涩难懂的教学重难点逐渐变得清晰易懂,学生们也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在“治病”模块,李老师结合细菌结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抗生素的作用原理。而课堂尾声的“防病”部分,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一场别开生面的“面粉游戏”欢乐登场,学生们通过模拟日常的握手、传递物品等行为,直观地感受到“细菌”(用面粉模拟)的传播过程。在游戏的欢乐氛围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勤洗手、重细节”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防大于治”的健康理念。
课程的最后,李老师布置了“家庭健康方案设计”这一任务,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更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知识真正“活”起来。
整堂课将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社会责任培养完美融合,生动地诠释了新课标倡导的“大概念教学”和“探究性学习”。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评课获盛赞,树立教学新典范
比赛结束,马小赞老师对课程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的标杆课堂”!
李慧娟老师的课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通过生活化情境与多样化活动,将抽象的细菌知识具象化,让学生们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同时,巧妙地将知识学习与生命教育完美融合,充分凸显了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从科学史的精彩重现,到现代技术的巧妙运用,既夯实了学科的本质内涵,又拓宽了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在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听讲的“小透明”,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探索的“小勇士”,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尤其是“面粉游戏”,马老师赞不绝口,称其“用小活动讲透大道理,用微实验引发深思考”。
从整体来看,这节课程高度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践行新课标的优秀范例”。
四、竞赛促教学,共绘教育新篇章
本次“星空奖”优质课决赛,不仅是教师们的“神仙打架”竞技场,更是理念碰撞、智慧交流的宝藏平台。教师们在比赛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不仅让当下的课堂更加精彩高效,更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学校还将大力推进“教研共同体”建设。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一位教师都将成为教育星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他们不仅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智慧照亮学生们的成长之路,还将携手共进,共同描绘教育事业的崭新篇章,让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教育之光越照越远、越照越亮!
文字:李思
摄影:李思
审校:郭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