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交融的璀璨星空中,用英语讲述东方故事,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冒险。3月4日,莎士比亚英语戏剧社团就去年12月英语戏剧比赛中 “宝莲灯(The Lotus Lantern)” 的表演,展开了一场深度复盘与反思。此次活动不仅是对舞台呈现的回顾,更是社团成员们在艺术道路上探索、成长的重要里程碑。
“宝莲灯”这一经典的中国神话故事,承载着中国人对正义、亲情与勇气的歌颂。此次社团将其搬上英语戏剧舞台,是一次大胆且富有创意的尝试,旨在通过英语这一国际化语言,向更多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舞台上的灯光渐次熄灭,演员们的谢幕成为表演的句号,但社团成员们对“宝莲灯”表演的思考与探索才刚刚起步。复盘会议在热烈而严肃的氛围中开场,指导老师员媛率先发言,强调复盘是为了更好地成长,鼓励成员们畅所欲言,剖析表演中的每一个细节。
同学们精彩复盘
在舞台表现方面,成员们的表现可圈可点。沉香的饰演者霍婧炜、刘锦朴在动作设计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他们精心编排的武术动作,一招一式间尽显中国传统武术的韵味。在与二郎神的打斗场景中,刘锦朴灵活的走位配合,刚劲有力的招式,将沉香的勇敢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其他演员在群戏中的配合也较为默契。然而,舞台表现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一些场景转换时,道具的搬运稍显慌乱,导致节奏出现短暂卡顿。比如,当场景从沉香的童年小屋转换到拜师学艺的深山时,桌椅等道具的更换不够迅速流畅,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有成员提出,在后续排练中,要专门安排道具组进行训练,制定更加高效的场景转换流程,确保舞台节奏的连贯性。
霍婧炜同学专门学习的“五步拳”
刘锦朴(大沉香)和徐子茜(二郎神)精彩打戏
语言表达作为英语戏剧的关键要素,在此次表演中备受关注。大部分演员的英语发音标准,语音语调把握得恰到好处,能够准确传达角色的情感。三圣母的饰演者武成玉、杨依菡在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与牵挂时,通过细腻的语调变化,将一位母亲的深情演绎得丝丝入扣,让不少观众为之动容。但也有部分演员在台词的流利度和感染力上还有提升空间。此外,部分演员在情感强烈的台词表达上,缺乏足够的爆发力,没有将角色内心的情感充分释放出来。针对这些问题,社团计划在今后的训练中,增加英语朗诵、演讲等专项练习,邀请专业的英语外教进行指导,提升成员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杨依菡(三圣母)尽诉对孩子的不舍
刘锦朴(大沉香)和武成玉(三圣母)母子相见
角色塑造是赋予戏剧灵魂的关键。在 “宝莲灯” 的表演中,许多演员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角色形象。二郎神的饰演者徐益朋通过独特的肢体语言和冷峻的表情,将二郎神的威严与固执展现得入木三分。他在表演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比如在与三圣母对峙时,通过微微上扬的下巴和犀利的眼神,更加凸显了二郎神的高傲。然而,也有部分角色的塑造略显单薄。例如,沉香的老师这一角色,在性格特点的展现上不够突出,表演缺乏独特的个性,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在角色塑造时,演员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角色的背景故事和性格特点,从角色的成长经历、价值观等多个角度出发,为角色注入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魅力。
杨依菡(三圣母)与徐益朋(二郎神)的对峙
表演结束后,社团积极收集了观众和评委的反馈意见。观众们对社团用英语演绎中国神话故事的创意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次新颖且有趣的文化体验。但同时也指出,在舞台音效和服装道具的细节处理上还有待完善。比如:在沉香与二郎神打斗时,音效的音量和节奏不够精准,未能充分烘托出紧张激烈的氛围。评委们则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他们强调在戏剧表演中,要更加注重情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情节跳跃的情况。这些反馈意见为社团的复盘和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长达一小时的复盘会议中,社团成员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表演进行了深入分析。有人为自己在表演中的精彩瞬间感到自豪,也有人为出现的失误而自责,但大家都明白,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成长的财富。通过这次复盘,社团成员们对英语戏剧表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展望未来,莎士比亚英语戏剧社团将针对此次表演中暴露的问题,制定全面而系统的训练计划。在舞台表现方面,加强场景转换和道具搬运的训练,提升舞台节奏的掌控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开展多样化的英语训练活动,提高台词的流利度和感染力;在角色塑造方面,深入研究剧本,挖掘角色内涵,塑造更加丰满立体的角色形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英语戏剧的道路上,莎士比亚英语戏剧社团将继续砥砺前行。他们将以此次 “宝莲灯” 表演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创新,用英语演绎更多精彩的故事,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