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活动快讯 > 解读蛇语 诉说蛇命传奇——记录生物与劳动实践社团蛇类生态位科普讲座
解读蛇语 诉说蛇命传奇——记录生物与劳动实践社团蛇类生态位科普讲座
发布日期:2024-12-07 来自:本站

蛇,这些自然界的隐秘行者,以它们独特的姿态游走在生命的边缘,演绎着生态位中的独特篇章。它们或隐匿于茂密的丛林深处,或蜿蜒于广袤的草原之上,或潜伏于湿润的沼泽地带,每一个生态位都是它们生存与繁衍的舞台,他们行动灵活,令人望而生畏。12月6日,生物劳动与实践社团成员张家荣和张浩博同学给大家科普了蛇类生物学知识。

一、活动目的

蛇类,这些生态位中的精灵,用它们独特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传奇。它们以静制动,捕捉生命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它们滑过草丛,金鳞微闪,神秘莫测;它们蜕变重生,每一次蜕皮都是对生命的全新诠释。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去探寻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伟大。社团通过对蛇类的形态特征、生物学地位、进化地位等知识的科普讲座的活动,旨在提升社团成员对蛇类的认知、理解和尊重。

1.普及蛇类知识:通过讲座,向公众普及蛇类的基本分类、生态习性、生理特征等基础知识,帮助听众建立对蛇类科学的认知框架。

2.消除恐惧与误解:许多人对蛇类持有恐惧和误解,认为它们都是危险的。讲座旨在通过科学的讲解和实例分析,消除这些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让人们认识到大多数蛇类是无害的,甚至对生态系统有重要贡献。

3.提升生态保护意识:蛇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讲座将强调蛇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升听众对蛇类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识,鼓励大家共同参与生态保护。

4.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通过讲座,激发听众对蛇类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鼓励更多人投身于蛇类研究和教育工作,为蛇类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5.倡导和谐共处:讲座将倡导人类与蛇类和谐共处的理念,强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学习蛇类的结构和相关知识。根据社团成员的养蛇经历整理蛇类购买的注意事项。

(二)活动流程

首先,张家荣向同学们询问大家对蛇类的了解,根据大家对蛇类的了解情况介绍它的生物学归属范围及生物学特征。

图一 张家荣同学讲解蛇类知识

随后,张家荣同学介绍蛇类的致毒机理。蛇毒是蛇类体内分泌的一种复杂混合物,主要由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组成。这些毒素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能够对猎物或天敌产生强烈的毒性作用。蛇毒的致毒机理主要包括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细胞毒素等几个方面。

神经毒素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肌肉麻痹、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血液毒素则可以破坏血细胞或影响血液凝固,造成出血不止或血栓形成。细胞毒素则会破坏细胞结构,引起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这些毒素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都能对生物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紧接着,张家荣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不同蛇类捕食动物的方式及作用力的大小,通过视频介绍让大家更加直观感受蛇的摄食方式。蛇类的捕食方式和注毒方式是其生存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蛇类的种类和习性,它们的捕食方式可以分为游猎型、伏击型等。游猎型蛇类通常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依靠视觉和嗅觉在田野、草丛等环境中寻觅猎物。伏击型蛇类则利用保护色将自己隐匿在环境中,静候猎物的出现。

在捕食过程中,具有毒器的蛇类会采用注毒的方式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这些毒液能够迅速发挥毒性作用,使猎物死亡或失去反抗能力。不同蛇类的注毒方式和注毒量也存在差异,这取决于它们的毒腺大小和捕食习性。

图二蛇的致毒标准

图三 课堂介绍玉米蛇的特征

我们对蛇类毒性的认识有不少误区,他向同学们介绍关于蛇类的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体色艳丽的蛇更毒

真相:体色艳丽与否并不能直接判断蛇的毒性。实际上,很多毒蛇的体色相对单调,用以伪装自己,欺骗猎物。相反,一些无毒蛇的体色可能非常鲜艳,作为防御机制来警告潜在的捕食者。

误区二:三角头的蛇都是毒蛇

真相:虽然很多毒蛇的头部呈三角形,但并非所有三角头的蛇都是毒蛇。一些无毒蛇在受到威胁时也会抬起头,做出攻击的姿态,使头部看起来更加尖锐,这同样是一种防卫方式。

误区三:蛇害怕雄黄

真相:蛇并不是害怕雄黄,而是讨厌雄黄散发的刺激性气味。因此,雄黄可以用来驱蛇,但并不会对蛇造成伤害。实验表明,蛇会避开涂有雄黄或雄黄酒的区域,但并不会因为接触雄黄而死亡。

误区四:被毒蛇咬到就会死

真相:被毒蛇咬伤后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毒蛇的种类、毒性强度、咬伤部位、伤口深浅、个人体质以及是否及时处理等。一些毒蛇的毒性较弱,被咬伤后可能只会造成轻微的局部症状。而即使是被剧毒蛇咬伤,只要及时就医并注射相应的抗蛇毒血清,也有很大的生存机会。

误区五:所有蛇都会主动攻击人类

真相:大多数蛇类在野外遇到人类时会选择逃避。它们通常只有在受到威胁或感到惊恐时才会发起攻击。因此,在野外遇到蛇时,保持冷静,不要试图去捕捉或驱赶它们,而是慢慢后退,保持安全距离。

误区六:被蛇咬后应立即把血吸出来

真相:对于被毒蛇咬伤后的处理,并不建议立即用嘴吸毒。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毒液在口腔内扩散,增加中毒的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在咬伤部位近心端进行绑扎,以减缓毒液扩散的速度,并尽快就医。

图四 聚精会神听课的同学

接着,张浩然同学介绍他在养殖和购买爬宠类的过程中想到的经验总结。

购买渠道得正规:一定要选择可靠的购买渠道哦,比如专门的宠物蛇交易贴吧,或者一些有良好口碑的微信小程序,像是王蛇吧、天天爬宠这样的。当然啦,实体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亲眼看到蛇蛇的状态,不过价格可能会稍高一些,容易受骗。建议新手买一些好养的蛇类,例如布鲁克王蛇(价格500元左右)、黑王蛇(价格1000元左右)。

购买过程中快递需要有开箱视频,确保开箱后的争议问题。一定要展示快递盒的6面,订单号、所有购买材料及开箱过程需要拍清楚。购买过程中商家会用报纸包裹防撞,拆箱时需要把报纸全部打开一张张拿走。

仔细检查蛇的状态:不管是通过什么渠道购买,一定要仔细检查蛇蛇的状态。看看它是不是圆润的,没有皱皮的情况;腹部颜色是不是干净的;打开嘴巴,看看口腔里有没有粘液;鼻孔是不是干净的;吐舌头的频率是不是正常。还可以从头到尾摸一遍,检查蛇身上有没有凸起或者凹陷。

课程结束之际,老师开启了现场提问环节,大家纷纷拿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授课教师一一解答。

图五 张浩博同学介绍蛇类养殖经验

图六 学生提问环节

图七 学生提问环节2

图八 学生提问3

三、活动效果和未来展望

通过本次讲座的探讨,我们深入了解了蛇类的毒性及致毒机理、捕食方式和注毒方式以及中国常见蛇类的毒性分析。蛇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蛇类对人类的潜在威胁,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蛇类的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进入蛇类栖息地,如不慎被蛇咬伤,应立即保持冷静并尽快就医。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蛇类和谐共处共同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安全。

四、学生感言

本部高一(21)班刘润凝:参加这次蛇类讲座,让我对蛇类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总是害怕这些滑溜溜的动物,觉得它们既神秘又危险。但听了学长的讲解后,我了解到蛇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独特的生存方式。这次讲座不仅消除了我对蛇类的恐惧,还激发了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会更加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努力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

本部七(5)班张笑尘:蛇类讲座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蛇类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讲座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蛇类的有趣知识,比如它们的捕食技巧、繁殖方式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高年级学长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蛇类的捕食方式和对猎物的捕食结果。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与它们共同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这次讲座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还让我更加热爱大自然。

本部八(1)班靳贵午:“这次蛇类讲座真是受益匪浅!我原本对蛇类感兴趣,想要买一些但没有经验。讲座中的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复杂的蛇类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我不仅学到了蛇类的分类、习性等基础知识,还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蛇类养殖的经验。这次讲座让我坚定了养殖玉米蛇的想法。我会将这次学习的经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蛇类。

蛇类,这些生态位中的精灵,用它们独特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传奇。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去探寻这个神秘而美丽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伟大!


撰稿:王慧杰
摄像:王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