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初中历史组的教师们满怀热忱,汇聚于英才校区充满书香气息的初一教室。他们怀揣着对秦汉科技文化的深厚兴趣,共同见证了胡晓春老师的公开课。在这场知识的盛宴中,胡老师引领学生们穿越时空,深入探索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与文化底蕴,共同感受那段辉煌历史的独特魅力。
课堂的序幕一拉开,便让在场的师生们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胡老师别出心裁,以一首由AI技术创作的“秦汉风华颂”作为开场,那优美的词句瞬间吸引了全场的兴趣。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秦汉时代,将知识与文学碰撞出了与众不同的火花。
进入第二部分“其他科技与文化成就”的学习,胡老师创新性地采用了表格形式,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在自学过程中,她特别强调了“创新”“传承”与“现实需要”这三个关键词,鼓励学生们深入挖掘每一项科技与文化成就背后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更深刻理解了秦汉时期科技文化重视传承与创新、强调实际应用的特点,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三部分的学习中,胡老师精心挑选了一段介绍《史记》的生动视频,将学生们带入了这部伟大史著的浩瀚世界。视频结束后,他引导学生们积极总结《史记》的历史价值,从它对中国历史学发展的贡献,到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胡老师还着重强调了司马迁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以此加强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勇于面对困难,坚守信念,追求卓越。
整个课堂的尾声,胡老师深情地总结了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他着重强调了创新、济世、求真、行善这四大精神品质,指出这些品质不仅是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胡老师的总结,不仅让学生们对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指明了方向。
公开课结束后,初中历史组的教师们转入总结评比的环节。由李雯、崔赛云老师担任此次评比的计分员,崔老师宣读了胡晓春老师的得分情况,得到了在座老师们的一致认可。随后,在座的各位老师热烈地探讨了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的表达形式,力求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老师们各抒己见,积极探讨了多种创新性的课堂表达形式。有老师颇具前瞻性地提出,是否可以利用AI技术,设计一节历史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课程,通过智能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们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的历史世界。另有老师则主张,在课堂上将AI的总结与人的思考进行对比,以此突出人类智慧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科技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同时,也有老师关注到了课堂中价值观教育的渗透问题,提出要在各个环节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价值导向,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与追求。此外,还有老师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以“造纸术”为线索或以“文化高峰”为线索的课堂新模式,试图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深远影响……这些创新性的想法为未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初中历史组组长朱会丽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她着重强调,各位老师应特别关注新教材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积极探索如何巧妙融入新理念。针对新课标与教材内容存在的不对等问题,朱老师给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她提出,老师们可以灵活参考2013版课标的内容,同时紧密结合2022年新课标的先进理念,通过对比与融合,寻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课标的要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图文:董佳姗 张淑敏
审核:朱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