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就 2008 年高考工作先后采访了我校多位教师,有关报道附后:
1 、《河南日报》 2008 年 3 月 26 日 谈话版(马玉霞):
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社会公平的基石
记者: “ 河南的考生多,河南的录取分数线高 ” ,面对这种现实的情况,也是大家一提到 “ 高考公平 ” 都必然说到的问题。作为河南的教育工作者,你们想过这种情况能怎样来改善一下吗?
马玉霞:众所周知,我国高考是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分配高校录取指标。相对于某一地域而言,所有考生公正享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对于全国而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高考录取率和录取分数线存在较大差异。录取机会相对较高的省份有天津、上海、北京、海南、青海等,而录取机会相对较低的省份有山西、四川、河南、湖南等一些中西部地区高考竞争激烈的人口大省,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省份高考报名人数多,导致录取机会相对较少,分数线被抬高。这种现象备受社会关注,被舆论指为 “ 倾斜的高考 ” 。就河南而言, 2007 年共有考生近 88 万人,录取 45 万人(包括高职高专),录取率只有 52% ;而上海、北京的录取率分别高达 84% 、 71% 。名牌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北京录取人数为 552 人,而在河南仅录取了 139 人;复旦大学在上海录取了 1340 人,在河南仅录取了 38 人。差别之大,可见一斑。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近年来,出现了录取率低省份的考生向录取率高省份 “ 高考移民 ” 的现象,由于不受法律保护,这些移民考生往往被 “ 围追堵截 ” ,甚至被剥夺了升入高校的机会,令人惋惜。
针对这些现象,有人提出全国高考使用同一张试卷,采用统一的录取分数线,试图实现高考绝对的公平;有人提出全国每个省都搞分省命题;还有人提出高校面向全国独立实施招考。这些提法,都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不相适应。我自己觉得:一是,国家适当调整高考录取指标分配比例,给高分考生多的省份增加一些扩招的名额。二是,逐步增加考生较多的省份拥有高校的数量,特别是增加部属高校的数量。河南是教育人口大省,受教育人口达 2800 多万,尽管已有 80 多所高校,但层次结构分布不合理,与河南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截至目前,河南尚无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三是,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进行高考改革,从根本上实现高考公平。素质教育包括深刻的教育公平思想,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考改革要考虑大学招生与中学教学的有机结合,考察学生的学业能力,更要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使高考改革更加切合国家素质教育政策,从深层次上实现高考公平。
2 、《东方今报》(屠新民、杨冬莲):
高三数学
“ 对高考了解得越早、越详细,越有意义。 ” 像解答数学题一样, 屠新民 老师的讲座从不拖泥带水,他以丰富的高考教学经验分析了往年数学高考特点,指出 2008 年高考数学应注意的环节。
屠 老师说,高考数学命题的最大特点首先是考查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其次是客观题难度较大。数学高考命题,都会围绕几个难点,不同的是形式的变化、内容的稍微调整。所以,只要掌握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解题方法、技巧,在临考前把历年的试题做一遍,成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用数学思维考虑问题,这些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充分利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是 屠 老师的教学心得,他巧妙地以生活实际、文学名著甚至小说人物为实例,将数学讲解得妙趣横生。
高三文综
河南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杨冬莲是多年的高考研究专家。 杨 老师的观点是:文科综合中,历史、地理这些课程的很多内容是相通的,联系起来复习可以加强记忆。
杨 老师说,进入高三阶段,要下工夫将每一章节记熟,要留意教材里面的插图、小字、注解,要有要求、有目标,扎扎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本书地吃透,宏观把握知识框架,逐步梳理知识要点。俗话说 “ 心中有书,答题不慌 ” 。
根据往年文综高考特点, 杨 老师给同学们剖析文综试卷,让同学们了解试题特征,讲解如何顺应高考趋势,实施科学备考。
3 、《大河报》 2008 年 03 月 12 日 民生版 A11 (张胜):
尽管我省《考试说明》还没出台,今年高考大纲有关 “ 作文错一字扣一分 ” 的规定最终是否在我省实行还没有定论,但是这个新规定已经成了近几日中学校园师生热议的话题。记者从省会多所中学了解到,不少高三年级已经拿出应对措施,把强化学生的字音字形作为近期写作课的重点之一。
【学生:新规定有点儿严】
对于这项规定,不少高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强用字规范很有必要,但是把它体现在高考评卷中觉得 “ 有点儿严 ” ,没有必要如此具体地量化到高考作文中。
省实验中学高三一名学生说,最担心的还是怎么操作。 “ 评卷老师有没有可能一字一字去看作文?如老师的评分标准参差不齐,反而会影响到改卷的公平。 ” 郑州九中的一名同学则认为,考试时间那么紧,写错字很难免,这么一扣,让他心里很没底。
不过也有些同学表示,满分为60分的作文最终比的还是思想、内涵、文采,不必为此过多担忧,以免影响这段时间的备考。
【老师: “ 逼 ” 学生用字规范】
一些 高三 老师也表示新规定有些严,但是可以接受。
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张胜说,虽说还不清楚今年我省是否会采用这项规定,但是语文教研组老师还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当务之急是强化考生避免 “ 笔下误 ” 的意识。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写作文,要求学生必须重新检查一遍;建议学生对于拿不准的字及生僻的字在作文中不使用。
他说,对于字音字形的训练,学校以往就很重视。新规定如被采用,最大的好处就是 “ 逼 ” 着学生在这方面加强自觉性。 “ 平时的一些用字不良习惯会成为学生考学的最大拦路石。 ”
对于这项新规定,北大附中 河南 阿 分校专门为高三学生开了讲座,进行分析指导。不过该校执行校长徐杨华表示,他们倒不是很紧张,因为学校之前在改作文卷的时候就执行着 “ 错两字扣一分 ” 的做法。
据了解,一些学校还紧急为学生整理了 “ 容易写错的字 ” ,以帮考生规避风险。
多位语 文 老师都表示,对于字音字形的掌握考生仅靠 “ 临时抱佛脚 ” 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靠平时的积累。
对于新规定是否好操作的问题,两位专家都表示,我省如果确定下来今年采用这项新规定,肯定会出台细致的评卷标准,考生对此不必有太多的担心。
4 、《大河报》 2008 年 03 月 31 日 B06 招考关注版 ( 崔矿山 ):
语文:赢在冲刺关头 高考备考语文复习建议
现在离高考仅剩 60 多天了。在最后阶段的复习冲刺中,谁的阵脚稳,谁就是赢家。
为了让全省 90 余万高考考生这最后一脚都尽可能踢得精彩,本报记者近期采访了一批省级骨干教师,并从本期起,在《教育在线》 “ 招考关注 ” 栏目为考生陆续推出语、数、外、文综、理综等科目的高考备考指导意见和建议。
本期语文科目接受采访的是省骨干教师、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崔矿山。他认为,语文最后阶段的复习,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看考纲:有的放矢
新考纲有四点变化:一是去年的考纲规定错 3 个字扣 1 分,扣满 3 分封顶;今年则在写作的基础等级中加了一个注解,即每错 1 个字扣 1 分,重复不计。这就提醒考生要彻底消灭错别字,尤其是在作文的标题、开篇、段首和结尾等显眼处。二是今年考纲中字音、字形部分删去了 “ 常用 ” 限制,扩大了考查范围。该变化意味着考生的识字量将有所加大,虽然不会考繁、难、偏、怪字,但考查难度肯定会增加,因此考生要加大对字音、字形专题的复习力度。三是在 “ 表达应用 ” 中,在去年 “ 简明、连贯、得体 ” 的基础上增加了 “ 准确、鲜明、生动 ” 的表述。这说明在今年的高考中,强调了审题的准确性,强化了理解能力的考查。加入 “ 生动 ” 二字将考查上升到语文素养的层面。这就要求考生开阔眼界,复习时融入时代鲜明的素材,这一点与新课程的理念完全一致。这将不光体现在仿写题中,还将体现在写作、阅读题中。四是在 “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 的识记中,新大纲规定 “ 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 ,与去年相比,增加了对外国作家时代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重视复习外国作家的时代。
备写作:半壁江山
作文满分 60 分,是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举足轻重,不可等闲视之。特别是今年的作文,因为增加了 1 个错别字扣 1 分和表达要 “ 准确、鲜明、生动 ” 等新规定,更应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这是写作命题的重点。因此,考生需要着力从审题、立意、表达、结构和卷面这几个方面认真备考。下面以一则材料作文为例逐一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96 年春,瑞典的克洛普和其他 12 名登山者一起攀登珠峰。在距离珠峰峰顶仅剩下 300 英尺时,他毅然转身独自下山。在离峰顶近在咫尺之处,克洛普为什么转身而返?原因在于他预定返回的时间是下午 2 点。虽然仅需 45 分钟就能登顶,但那样他会超过安全返回的时限,无法在夜幕降临前下山。而与克洛普同行的另外 12 名登山者,大多登上了峰顶,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不过他们都因错过了安全返回的时间,葬身于暴风雪。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在审题时要兼顾克洛普和其他 12 名登山运动员,学会辩证分析,所以它的最佳立意应是既要敢于冒险,又要量力而行。审题、立意的方法主要有抓关键句法、以果溯果法、辩证分析法、寓意概括法和修辞还原法等,考生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上述材料的审题、立意,运用的主要是辩证分析法。表达主要是指语言运用要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如争取引用一些格言警句,增加语言底蕴;用点排比、比喻、反问句,使语言生动活泼一些等。如一位考生在一篇题为《从江南到塞北》的作文中这样开篇: “ 如果说江南是一掬清甜的米酒,塞北就是一缸火辣的二锅头;如果说江南是一幅工笔淑女图,塞北就是一帧泼墨山水画;如果说江南是一位温婉柔美的采莲少女,塞北就是一位粗犷勇猛的打铁大汉。江南与塞北,一个婉约,一个豪放;一个阴柔,一个阳刚。中国人便历来被赋予了这两种精神和性情。 ” 结构要井然,分段要清楚,切忌老三段。卷面要做到工整、干净、美观,让阅卷人一见钟情。为达到这一目标,考生不妨从现在开始,每天临摹钢笔字帖两三张,坚持下去,相信定会收到很好效果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夯基础:胜券在握
语文考试拼的还是基础,只要把基础夯实,就可稳操胜券。语文基础包括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标点符号、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语言运用等。在最后阶段的冲刺中,要静下心来,再认认真真梳理一遍,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切实把基础夯实,以不变应万变。积累是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唯一途径。
例如,今年 3 月湖北省一重点高中模拟试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戳穿力挽狂澜暧昧食不果腹B.震撼融汇贯通喧嚣响彻云霄C.深奥死不瞑目气慨雍容华贵D.凋蔽哗众取宠辍学愤世嫉俗这道题中的字形都是司空见惯的,但要做正确也并不容易,就看考生的基本功如何了。
精做题:沙场点兵
精做题,做精题,这应当成为冲刺复习的一个重要策略。所谓精做,是指做深、做透,不贪图速度,而注重质量;所谓精题,是指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今年各省市的优秀模拟试卷等。通过这一环节,旨在训练考生的实战经验,增强考生的战斗实力。古人云 “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 ,正是这个道理。当然,各种试卷也有好坏优劣之别,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甄选了。考生可以选择《金考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志鸿优化》、《新高考》等试卷和资料作为参考。
找规律:事半功倍
经过半年多的复习,考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试题,现在该是总结规律、掌握技巧的时候了。要把老师讲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的做题经验加以总结,寻找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最好写成文字专题,用来指导自己的实战演习。例如,诗歌鉴赏专题、文言文阅读专题、散文阅读专题、小小说阅读专题、议论文写作专题等。这样,考生的实战就会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一位同学总结的诗歌鉴赏专题的局部:
十大传统主题:爱国、言志、爱情、乡情、怀古、边塞、讽喻、咏物、田园、赠别。
常见诗歌意象:月亮、大雁、鹧鸪、梧桐、秋菊、梅花、松竹、杜鹃、寒蝉、杨柳、燕子 ……
表达技巧:赋比兴、象征、联想、想象、抑扬、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动静结合、各种修辞等。
鉴赏步骤: 1. 知人论世。 2. 审视标题。 3. 通读诗歌。 4. 精析意象。 5. 查找技巧。 6. 品味语言。 7. 归结主旨。
查漏洞:亡羊补牢
在冲刺阶段,越是薄弱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越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要仔细对照考纲,把各个知识点一一加以检查。凡是有漏洞的,应当集中精力赶快弥补。高考考查点有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例如,病句是你的弱项,就不妨多做些这方面的题,多总结规律,多问老师,力争补上。
翻教材:温故知新
翻一翻所学的课本,回归教材,是高考最后阶段要做的重要事情。字词、名句、文言等是浏览的重点,因为国家考试中心规定的名句名篇基本篇目、高考文言文试题中的例句等都在课本里面。大纲规定的 30 篇古诗文与课文要求背诵的篇目有部分重合。对那些不重合的内容要梳理一下,适当进行一些扩展。一般情况下,高考卷中的名句名篇大都在课本上,所以,温故知新很有必要。
阅报刊:厚积薄发
高考试题越来越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另外,新大纲语言表达增加的 “ 准确、鲜明、生动 ” 的要求以及作文素材的丰富性、时代性等趋势,都要求考生多关注生活,而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大多是报刊。所以,经常阅读报刊,了解时事新闻,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厚积薄发的重要途径。例如,有位考生在写作以克洛普和其他 12 名登山运动员为材料的作文时,命题为《舍与得》,并引用 2007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剑英的事迹,令人耳目一新。同学们经常阅读的优秀报刊有《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大河报》、《语文报》、《读者》、《青年文摘》、《半月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