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小满时节,河南教育家书院导师、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副教授王举莅临我校指导教科研工作,为我校高中语文教师们作了《中学教师如何做“自己”的“理论家”》专题讲座。
根据全省新时代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规划,为建好、建强教师人才队伍培育平台,促进强师计划真正落地,培养一批河南本土实践型教育家,河南教育家书院面向全省中原名师和河南省名校长遴选教育家型教师、校(园)长,入选教师及校(园)长作为河南教育家书院合作研究员进行高端培育,我省12名教师及校(园)长入选河南教育家书院第三批合作研究员,我校张定勇老师是其中之一。
我校积极探索多样化育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及实践,注重教科研并重的教师培养模式,在教师发展上搭建平台,让教师“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致力发挥中原名师工作室的“头雁”作用。
讲座由我校中原名师张定勇主持,我校科教办主任夏超生致欢迎词,高中语文组教师参会聆听讲座。科教办主任夏超生和语文名师张定勇对王举博士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王举博士对我校的帮助和指导。欢迎仪式上,我校科教办主任夏超生为王举博士颁发了聘用证书,聘请王举博士为我校教育教学学术顾问和中原名师张定勇中学语文工作室导师。
我校科教办主任夏超生致欢迎词

中原名师张定勇主持介绍

为王举博士颁发聘书

王举博士、夏超生主任与张定勇名师工作室成员合影留念
奋力开拓,教育有责。王举博士从八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学教师如何做“自己”的“理论家”这一课题,从理论工作者的现实拷问、教育教学的身心体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等现实问题出发思考这一课题,他认为理论基础对于教师纵深发展十分重要,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把“理论”作为我们名师培养的重要方面。王举博士首先从宏观层面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进行了梳理,他认为两者并非一体两面的存在,并非需要完全融合。什么样的“理论”最有意义?什么样的“实践”最有价值?王举博士为老师们明确了优先于“实践”发展的“理论”最有意义,而非与“实践”相符合,或亦步亦趋于“实践”之后的“理论”,“理论”是走在前面的;明确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在人的发展之后进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最有价值。王举博士指导教师们注重“教育理论”的特殊性: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理论、关怀学生精神成长的理论、关照学生心灵叩问的理论、关心学生价值追求的理论。
王举博士进行精彩讲座
教师们认真聆听讲座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王举博士认为中学教师离“理论家”的距离并不远,原因在于中学教师先天具有教育教学“理念”的灵感、中学教师内在涵养教育教学“目的”的追求、中学教师亲身实践教育教学“思维”的生成、中学教师自我同化教育教学“生活”的理想,只不过中学教师们还是会面临成为“理论家”的困境,王举博士切中肯綮地指出教学经验不同于理论概念、教学激情不等于理论热情、教学反思不生成理论构思、教学评价不含有理论框架,让老师们醍醐灌顶。
王举博士不仅让大家明了困境,剖析观念误区,还为教师们指导迷津,指导教师们如何从教学“经验家”走向教育“理论家”,即淬炼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目标概念,贯通教育教学中的内在知识逻辑,培养教育教学中的本质规律思维,生成教育教学中的终极教育情怀,教给教师们切实可行的方法。王举博士认为高中语文是一种审美的学问,是一种人文的学问,是一种优雅的学问,是一种温暖的学问,提醒教师们在教学中不要重技巧轻思维、重审题轻审美。最后,王举博士把理论指导的根本归纳提升为让教“语文”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大家形成对语文审美性的“自我自赏”,延续对语文人文性的“极度渴望”,保持对语文优雅性的“若隐若藏”,实现对语文温暖性的“耳目昭彰”。
王举博士精彩的讲座为老师们树立了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理论家的观念和信心。我校语文名师张定勇代表教师们发表了聆听感悟,认为王举博士的这次讲座高屋建瓴、理论深厚,立意深刻,且切中实际、启人深思,指导精准、指点迷津,参会教师们也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王举博士的指导。张定勇老师呼吁老师们多思考多钻研,努力弥补自身的理论欠缺,大家携手把河南省实验中学创建为全国一流“科技+学术”型高中,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弘扬创新精神,探索教学研究之路,助力我校语文学科建设和河南省一级学科基地高质量发展。
讲座结束后,王举博士又到中原名师张定勇中学语文工作室参观指导,对课题研究、成果奖的申报等问题对工作室核心成员进行细致的指导,最后王举博士在工作室核心成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我校校史馆,王举博士对我校积极探索多样化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取得突出的办学成绩深表钦佩,也对我校丰富深厚的校园文化赞不绝口。
王举博士和工作室核心成员参观校史馆
撰稿:申苏娜 图片:张云佳 申苏娜
排版:王佳伊 审核:张定勇 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