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活动快讯 > 九曲黄河,溯源拾遗——记高一(12)班研学旅行
九曲黄河,溯源拾遗——记高一(12)班研学旅行
发布日期:2024-05-09 来自:本站

春风轻拂大地,如诗如画的季节揭开了春游的序幕,在春末夏初交际之时,高一(12)班全体同学来到了黄河文化公园,去探寻有关黄河历史文化的奥秘。

清晨我们迎着朝阳坐上大巴来到目的地,道路两旁树木葳蕤,草木茂盛,一下车倍感清凉。立足于炎黄广场,炎黄二帝石像矗立在我们面前,石像整体高达106m,其中山高55m,相高51m,气势磅礴,庄严肃穆。炎黄二帝平天下,文明开创,他们,仿佛穿越了千年,看到了如今的盛世辉煌。钟鸣鼎食,时光流淌,117位历朝历代名人在此留迹,古人颂诗刻碑林,五龙峰顶极目望。我们在这里拍了合照,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桃花峪,桃花峪黄河大桥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地标性建筑,大桥全长7703m,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于2013年9月27日正式通车,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继续往前走,我们被沿途崖壁的剖面吸引住了,停下脚步细心听老师讲解黄土剖面的地层结构,分层较为明显:上层土壤大体呈黄色,颗粒较细;下层土壤,大体偏红色,颗粒较为黏重;仔细一看,两者之间有一条明显条带状的缝隙。黄河郑州段的泥沙主要来源于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形成有:“风成说”(由于长时间的风里吹拂,使得周围的岩石和土壤逐渐分化成黄土状,最终堆积成了黄土高原)和“水成说”(主要是河流侵蚀作用,由于黄河等河流的长期冲刷,将周围土地的黄土带到了这片地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这两大主流说法。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均为岩浆岩;而沉积岩主要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形成;变质岩是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的地质环境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

随后,我们在黄河丁坝实地观察学习。丁坝是与河岸正交或斜交深入河道中的河道整治建筑物,由丁坝组成的护岸工程能控导溜势,保护堤岸,又有束狭河床,堵塞岔口,淤填滩岸的作用。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与丁坝有关的知识,并在此拍照留念。

来到黄河东沉砂池,我们了解到了挖泥船的作用以及工作原理。通过挖掘机械将河道、港口或其他水域的泥沙、淤泥和石块等杂物挖掘出来,然后通过输送装置将其运送到目的地。在此我们还了解到了应急浮动泵站的作用,可以提供消防水源,保证救援人员用水需求,防止火焰蔓延等。

到了中午,同学们在餐厅吃饭休息,回顾着自己上午所见到的景以及学到的知识,一段时间后开始了下午的旅程。

下午我们再次经过的炎黄广场来到了国家地质博物馆。融入区域资源特色博物馆分为序厅、地球厅、黄土厅、黄河文化厅、第四纪生态园等多种厅室,同学们在这里探索地球的奥秘,了解地学知识,结合课堂所学,了解黄河黄土、黄河文化,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感受黄河这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学们还了解到了历史、物种的变迁,以犀牛、象等动物为主,感受黄河母亲几千年来孕育的各种生物的变化。我们还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晶莹剔透的水晶以及河南各地市的特产农业,大家都收获颇深,在了解到许多知识的同时还开阔了眼界。

离开博物馆,我们来到了黄河提灌站。1970年7月,为了解决郑州市用水难题,郑州市委决定在此修建邙山提灌站,它的建成极大改善了郑州城市和农田用水紧张状况。黄河水首先被引入沉沙池,经初步沉淀澄清,然后通过8根输水管提到山腰,再通过24km长的人工干渠送到自来水厂,经过净化处理后送往千家万户。接着我们登上邙山,观察河水变化。

学习欣赏完最后一个景点,我们踏上了返程的道路。浑黄如浆的河水放荡不羁,波澜起伏的河水汹涌奔腾,滔滔浊浪,浩浩荡荡,这一次黄河文化公园的研学旅行,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文化的历史知识,感受到了黄河母亲的哺育与慈祥,如今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我们再一次感叹黄河母亲给予我们的赠礼。历史不断向前,而黄河也在不断奔腾,愿我们每一位中国青年均可努力让母亲河永葆生机,造福于民。让黄河水更加沸腾,让母亲河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