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日,教研意正浓。3月18日下午,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在教学楼五楼阶一教室开展研讨活动。
研讨会上,初中语文教研组长汪滨老师,首先对上学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承办国培任务,邀请了国内、省内共7位知名专家讲学,组内15名教师承担随堂课,4名教师承担展示课;6名教师参与了组内“星空奖”比赛;7名教师参与了作业设计活动;4名教师参与了大单元教学实践活动; 5名教师参与了“基础教育精品课”比赛,赵亮老师获得“省一等奖” 。汪老师对大家积极参与各种赛事活动,给予了极大肯定。接着,她强调了本学期工作重点:筹备“教学创新先进个人”申请,整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选修课”课程,开展特色语文活动,认真准备郑州市课堂达标活动,重视写作并积极向《实中教研》《教科研之窗》投稿等。随后,汪老师详细安排了本学期17周的工作教研活动,内容涉及课标解读、同课异构、主题论坛、命题研制、高效备考等。
本周论坛由李睿老师主讲。她以《换位学生,分享收获》为题,讲述了自己观摩2023年河南省初中语文优质课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李老师选取了三种典型课例与大家分享:黄燕萍老师的名著激趣课《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陶然老师的活动探究课《学会鉴赏诗歌》,刘华强老师的写作课《学会记事》。在展示每节课的教学环节后,李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了深度思考:“这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继而,她对三种课型进行了反思:名著阅读的课前激趣,不只关注人物、情节,还可以是此书的时代意义,要对整本书的价值和引人入胜的点,进行多维度挖掘,再设置成相应的探究活动,进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诗歌的活动探究课,学生在诵读和对比阅读法中,学会分析意象、意境,从而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方法具体且反复习得,学生能大有收获;亮眼的设计和超强的感染力,能大幅提升写作课的魅力,同时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当堂写作,让学习真实发生,更是难能可贵。写作课、阅读课、活动探究课这三种课型,因体例巨大,内容繁杂,方法众多,一直是语文课的“三座大山”。李老师表示,听完省级展示课,收获颇丰:“换位学生,结果导向,删繁就简,我们也可以在实践上大胆尝试。”汪老师对李老师的深度思考给予了高度赞赏,可谓“有学,有品,有思,有疑,有悟”。
最后,汪老师希望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三点:一、“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要提质增效,关键是增加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促进真实的、有深度的学习发生;二、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有深度的学习,前提是问题、活动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学习问题和活动设计是重中之重;三、多进行思辨性阅读,边阅读边评断,边理解边质疑,边沉浸边反思,边批判边求证,并在比较与对话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汪老师叮嘱大家,要趁着学校高速发展的东风,勤于钻研,努力提升,做一个有温暖力的语文教师,做一个有生长力的语文教师,做一个有研究力的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创新力的语文教师,做一个有坚持力的语文教师。
初中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