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活动快讯 >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映刻文学社“科普文学阅读与分析”活动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映刻文学社“科普文学阅读与分析”活动
发布日期:2024-04-03 来自:本站

一、活动目的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在营。”认识真实世界,了解人类已经走过的路,才能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2024年4月2日晚上7:00,响应学校四月读书节活动号召,映刻文学社在王丽芳老师指导下,由社长王奕丹主持,顺利开展了“科普文学阅读与分析”读书活动。人类群星闪耀,前人的经验给予我们启示,助力我们抵达理想的彼岸,本次活动意在以科普文学为窗口,引导同学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在此基础上构建优质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阅读书目介绍     

二、活动内容

本次读书活动阅读书目为《选择卓越》,配合视频展示,介绍了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用生动的细节展示了人物严谨的科学精神、强大的意志和美好的品质,情感真挚,语言精美,让人心灵为之激荡。对于率先到达南极点的阿蒙森,我们不仅要学习他做事之前的充分准备,更要学习他无论天气好坏,坚持日行30千米的科学策略与强大执行力;对于到达南极点的第二人——悲情英雄斯科特,我们也敬佩他的人性光辉和科学情怀,他在绝境当中自愿做出牺牲以减轻他人负担,步步维艰时也不放弃搜集到的珍贵岩石标本,而这些标本日后成为证明大陆漂移说的有力证据。通过本次读书活动,我们不禁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选择来引领自己超越自我走向成功和卓越?阿蒙森和斯科特的事迹无疑给了同学们极大的启发,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我们要能够将目标分解成小任务,从一米到一万米持续前进,特别是在状态低迷的时候,也要保持稳定的水平,“日拱一卒无有尽,拱不唐捐终入海”,做好每一个当下,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活动流程

第一环节:王丽芳老师为大家说明本学期社团的主要活动方针和计划,同时积极响应校学生会的安排,为大家详细讲解并安排参加我校四月份的“传统文化读书月”活动的各项活动细节。

活动主题展示

第二环节:阅读《选择卓越》书目片段,深度思考。王丽芳老师为同学们找来相关主题视频,同学们兴趣盎然,了解到文字背后更多的背景信息。

主题文章深度阅读

活动视频展示

第三环节:以读书小组为单位,推选出代言人,分享交流阅读感受,之后大家一起讨论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气氛高涨。

部分同学分享读书感悟

第四环节:活动进入最后阶段,老师和主持人进行总结,大家说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也反思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在总结环节没有组织好自己的语言,理解、体会时间不够充分,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活动中需要优化、改进。总之本次活动虽然只有短短1节课时间,但是为以后的社团活动开了一个好头。希望接下来的活动中同学们能更加用心参与,大胆发表见解,期待大家以后的精彩表现!

正副社长活动总结

四、活动收获

张梓萌:

亘古以来的沉默,在20世纪初听到了人类从北方带来的声音,无数的身影踏足这片银装素裹的大地,万里冰封的雪原也开始有了人类的温度。在社团指导王丽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接触到了这段藏匿于暴雪之中浓墨重彩的英雄故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两支首次前往南极的探险队,在领导者年龄相仿、经验相似的条件下,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局。阿蒙森带领的队伍凯旋而归,以他为首的探险队在鲜花和美誉中名垂青史,而斯科特所带领的队伍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永远长眠于茫茫雪原。同样极端的自然环境,怎么会造就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读完他们的故事,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在探险队装备的使用上,可以说斯科特准备的非常充分了。既有机动雪橇,又有西伯利亚矮种马以及爱斯基摩犬。但是,他们的目标是向着南极的极点,一个未知的领域去冲刺去挑战,加入的元素越多,越会让计划变得复杂,出错的概率也就越高,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大道从简是非常有道理的。

斯科特准备的如此周全,但还是状况百出。启程两天之后,机动雪橇的发动机就出了问题,成了无用的累赘,只能被抛弃。矮种马的状态也不如他们期待的样子,它们需要定时吃草休息,夜间还不能吹风,甚至在他们旅程的途中,这些马就死掉了。不得已,队员只能将马匹就地埋藏在雪中,由人力来承担一部分雪橇拉力。而阿蒙森的队伍挑选了经过训练的100只雪橇犬来作为雪橇的动力,在出发时只带了52只雪橇犬。阿蒙森对于雪橇犬的规划是活着的来拉雪橇,死了的作为补给,这也就保障了他的队伍始终有充沛的动力前进。在最终返程时,还余下11只雪橇犬。总体看来,阿蒙森对于雪橇犬的使用成为了最终取胜的关键因素,而这些都是他在出发前向当地的因纽特人学来的。

在我看来,一方面,的确是斯科特冗余的计划导致了他花费77天才抵达南极极点,返程时又不幸碰到了南极恶劣天气的转折点,引发了全员覆灭的悲剧,因此作为竞争对手,他输了,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斯科特看似徒劳的努力,最终却结出了果实,在追求卓越的旅途中,壮烈的死亡可以生出新的生命,一次毁灭也可以生出攀登高峰的奋起意志使其流传百世。

奇迹总是伴随着苦难。不可否认的是他与阿蒙森为人类在探索自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当他们敢于走在绝大部分人的前面、敢于迈出人类的第一步时,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应该被历史铭记。

毛泓珺:

文中对两支南极探险队队长的对比令人耳目一新,用具有“特异性”的例子来说明一个看似明了,实则模糊的道理是再合适不过。

读这本书时,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内容,而是封面上阿蒙森对于运气的阐述,真正点明了运气的深层意义,就像文中所述的两位队长,他们都了解前往南极点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最后去却出现了两个定全不同甚至是天差地别的结局——一队率先到达并返回、一队却冻死在南极。

文章清晰的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描写了在两个队长不同的行为下,探险队不同的经历。内容采用了自传与探险日志内容,具有高度可信性,对于探险历程的描写生动有趣,若想了解探索南极点的过程,这本书也是值得一观!

吕宜瞳:

上周我们和老师一起阅读了《选择卓越》这本书,吉姆·柯林斯的力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洞察力的世界。其中的含义也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挪威的一支探险队和英国的一支探险队都想先到达南极的极点。但英国人斯科特带领的小队到达南极点后却发现挪威人阿蒙森已经在南极点立下了挪威国旗。无奈只能在旁边立下英国国旗。但他们的队伍却并没有平安回家。那为什么一支队伍能够捷足先登并安全返回一支队伍却永远留在了南极呢?

首先在物资方面:阿蒙森的团队虽然人比较少但是物资准备的很充足。准备了大约3吨物资。但斯科特的团队却只有草草一吨。这明显是不够的。其次就是工具。这两支队伍准备的工具也不同。阿蒙森是挪威人,他为了去南极做了非常多的准备,比如去北极进行了考察,与爱斯基摩人同吃同住了解习性和环境,也学习了狗拉雪橇的方法。而斯科特却犯了很多错,同样是拉雪橇斯科特却选择了马,这显然是不行的。最后就是斯科特并没有做好规划,在不明白温度等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就贸然前往,这些因素导致了最终他的队伍没有返回。

通过这个故事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高中生,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无论是学习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挑战,都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要提早做好充足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郭正一:

读完10倍速领导者后,我深感领导者的力量。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影响他人。真正的领导者,不仅是榜样,更是引领者,激励我们超越自我,共同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田子钰:

一个突出的、两人策略的区别是:斯科特只带了一支体温计,作为关键的海拔测量设备,所以在不慎打碎后,他大发雷霆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阿蒙森则带了四肢体温计,以防出现意外情况。 阿蒙森不清楚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以确定在途中出现的各种重大事件和随机情况,以便于最大限度降低对他们的影响,而斯科特没有做任何准备,他只是在日记中抱怨运气不佳。

阿蒙森队伍在1月25日抵达大本营,这一天也是他当初计划的一天。在耗尽了补给之后精疲力尽的斯克特队伍,在三月中旬被困,进而陷入绝望的境地。

在同一年里面对相同的目标和相同的环境,一支队伍获得了成功,而另外一支却走向了失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肯定不是环境,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主要是源于他们截然不同的行为。

徐婧婷:

上周的文学鉴赏活动,我们阅读了《选择卓越》这本书的第二章节《十倍速领导者》,文章讲述了两支南极科考队到达南极点的过程及其结果,最先到达南极点的科考队队长是挪威人阿蒙森,而紧随其后的是英国人斯科特,但他们拥有不同的结局——一个取得了荣誉、胜利而归;一个却内心怀着不甘冻死在了南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因为就像一句名言所说:“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人研究比较后发现:阿蒙森在科考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他选择用最有经验的雪橇犬,体力不支的狗还能喂给强壮的狗来维持体力。他带了几吨重的物资,在沿途建了好几个补给站。而斯科特选择用矮脚马,最后采用人拉雪橇的方式,这自然是很浪费体力和时间的,而后来他到达南极点时,发现挪威人比他们到了整整几个月,而他们也彻底失去了力气,葬身在了寒冷刺骨的南极。 这个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显而易见——在完成一件事情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像松鼠在过冬之前总会储藏许多松子一样,尽量考虑到方方面面,做好万全之策。

五、活动意义

科普文学是科学性、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完美结合,此次读书活动意义明确,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了大家对科普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使同学们感知到人类艺术创作的广度、深度和情感,引导同学们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科普阅读使同学们能够更加客观的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本次读书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丰富有趣的元素,比起一些虚无的网络文学,无疑是更有意义的尝试。最后,用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的话与诸君共勉: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获得智慧!

查理·芒格语录
                                      
撰稿:王奕丹
摄影:田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