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正值春光好时节,应当策马扬鞭,驰骋向未来。经过一个寒假的蛰伏,我社团成员走访大中院校,体验大学生活,并制成精美报告,于2024年3月6日在七楼历史教室向社员进行汇报。
春秋研习社社员合影
首先,是由余应祥同学展示了关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研究成果,他与其他三位同学走访了校史馆,了解发展历程,采访教职工,获得教研情况,最后表达对各位同学成为“21世纪新时代医者”的鼓励。
余应祥同学
紧接着,是由赵雨桐同学对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介绍,她采访学长,了解本校教育环境、学习氛围,南京大学与时代共呼吸,与民族同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教之进步,格物致知,追求真理。同学们表达对“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之南大的向往。
赵雨桐同学
最后,由付森宇同学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他参与了研学活动,在刁大明、朱晓琦、金灿荣等教授的帮助下完成政务探讨。人大作为“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国社科繁荣做出奠基性、引领性贡献,乃世界一流之大学。
付森宇同学
撷精取华,葳蕤生香。在这美好的年纪,让我辈青年“不坠青云之志”,去追逐那“微霞尚满天”。
认真听讲的社员们
感悟与反思
余应祥:时光不败文化,中医源远流长。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是一代代医者亘古不变的坚定信仰,在这个万物初生,春光秀美的春天,我们伴着点点药香,走进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校门,走进了中医药文化的殿堂。在这里同学们参观中医药标本博物馆、中医药史博物馆。感受中国古老的中医药文化,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建立起对于中医药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了众多不常见的中药材,打破了对中医一些固有的错误印象(比如中医不能做手术)。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校“治未病”廉洁教育基地,感受到了一代医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爱国爱民情怀,看到了新时代党中央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度重视。历经新冠疫情,方见大医本色。新时代的新青年,当心怀理想,矢志报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一份力,留一颗心。
赵雨桐:南京大学的前身是三江师范学堂,诞生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它在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历史背景下出现,并在三位大家:刘坤一、张之洞和魏光素的督办下繁盛起来,为中国留下了文化的火种,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系改革做出卓越表率。在南大的校史中经历过两次大的科系变迁,一次是国民政府的英美式大学区制改革,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式院系调整,即大学改制。为了国家理工科更好的发展,南京大学这一所文理科兼备的综合大学被拆分成许多院校,诞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985、211高校,如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虽然在被拆分的浪潮中几乎“面目全非”但南京大学仍然凭借自己丰厚的历史底蕴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南京大学有许多非常历害的文科专业,例如法学系,哲学系,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就业前景良好,其中南京大学的中文系的实力非常强劲,国学大师黄侃,程前帆先后在此任教,历届学生近万人,不过 南京大学去年在河南文科录取分数线最低分为658分,文科位次全省排名196名。想考取南京大学的同学仍然任重而道远。
付森宇: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毛主席曾在演讲中对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作出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正是其独特的校史奠定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地位。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人大时也对人大师生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崇高使命,肯定了中国人民大学独树一帜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存、发展与繁荣息息相关,紧跟时代潮流,永擎时代旗帜。人大人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在人大这所985、双一流的高校中,在一代代文科大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那颗赤城的爱国之心,深刻领悟了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树立起来明确的人生目标,获得了强劲的理想信念动力。只有亲身在人大学习成长了才能深刻感受到这所重点高校和时代的同频共振,和家国的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