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感受中原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2023年12月27日下午,“思苇”综合实践学生社团组织成员走进河南省博物院,开启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实践课,近距离领略了中原地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感受到了历史文物的珍贵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出发前合照
博物院合照
走进展厅,大家被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所吸引,犹如穿越了历史的长空,让我们与华夏文明对话。沿着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展“以‘史’为线、以‘中’为魂、以‘都’为珠”的展览序列,上至史前时代,下至明清的华夏历史文物丰富多彩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学生们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领略历史与文化的魅力。
河南博物院展厅入口
第一展厅——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第一展厅展示的是先民从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到中原龙山文化时期。距今五千多年的具有都邑性质的双槐树遗址,被称为“河洛古国”,证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同学们被新石器时代的展品深深吸引,感受到了古代人们创造工具的智慧、勤于劳作的品质和一定的审美情趣。
中原龙山文化时期铜器
认真了解仰韶文化
第二展厅——中原立国,夏商时期。嵩山一线中原龙山文化末期的典型遗址,如登封王城岗、巩义花地嘴等,不仅勾勒了早期夏人的活动轨迹,同时也是早期国家演变的最初形态。当听到讲解员解读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讲授精湛的青铜铸造过程以及精美的治玉工艺,同学们不时发出感慨声,深深地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甲骨文
欣赏甲骨文
第三展厅——宅兹中国,西周时期。透过历史的眼眸,追溯到遥远的周朝,同学们了解到“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便是西周青铜器上隽永之镌——“宅兹中国”。同学们在这一展厅学习了西周文化,知道了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分为礼乐器、兵器、杂器,感受了古代文物的丰富多样、精美之处和技艺精湛。
欣赏玉柄铁剑
贾湖骨笛
第四展厅——逐鹿中原,东周时期。展厅由青铜器、壁画、石编磬三部分展示组成。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不同形制的鼎,不仅是诸侯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也是列国对于霸权争夺的象征。透过风格各异的青铜器、玉器等,同学们了解了东周时期各国争霸的往事。
石编磬
欣赏四神云气图壁画
第五、六展厅——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同学们感叹于秦统一六国后,中原成为大秦帝国的辅弼之地,观赏了永城芒砀山梁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壁画和金缕玉衣,深刻感受到西汉梁国的雄浑实力,通过洛阳、南阳、许昌作为帝都与帝乡,领悟了汉魏之际的风云变幻。
四璜四珩联珠组玉佩
金缕玉衣
第七、八展厅——盛世华章,隋唐时期。不同于前六个展厅的风格,在第七、八展厅,同学们透过观赏武则天金简及其他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欣赏绚丽的三彩器、佛塔、石碑、石刻造像等遗迹遗物,感受了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富足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欣赏武则天金简
第九、十展厅——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一张清明上河图将同学们的视角带到了繁华的长安城内,在这里,民众生活闲适、物质丰富,商品经济发达,随之而起的是世俗文化的发展,还有异彩纷呈、争奇斗艳的陶瓷业。同学们纷纷感慨,好想穿越到北宋东京城,感受盛世繁华之景象。
欣赏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
观看东京城外城瓮城图
明清两代,河南的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在这里,同学们了解了明清的政治措施、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绵长的明清河南文化以及中原古代石刻艺术,感受了古代艺术家鬼斧神工的技艺和超凡的审美情趣,尽显中原文明的博大精深。
欣赏中原古代时刻艺术
了解观星台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声,纵览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轨迹,被厚重的历史文化所震撼,也被祖先的聪明才智所折服。同学们时而认真记录历史文化知识、时而主动咨询相关问题、时而驻足认真观看,好像在透过文物和古人对话,了解着文物的前世今生。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流连忘返,时而回望,依依不舍……
主动咨询问题,认真记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们看到的是展品,领略的是历史,感受的是精神。”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河南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借助色彩、造型、材质、意义等艺术鉴赏思维的逻辑,为它们的艺术气质所折服。从华夏文明到东周逐鹿中原,秦汉魏晋各领风骚,隋唐盛世万国来朝,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党爱国情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坚定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社团师生大合照
撰稿:徐 焕
摄影:庞月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