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探究。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社团组织开展学科实验和科学探究等活动,就学生遇到的一些实际物理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了解并知道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掌握探究的主要过程及方法,培养他们的“三维”意识。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开展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2023年11月28日,河南省实验中学科普大风车物理学生社团开展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技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孙老师由浅及深、层层推进指导,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准备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见证实验结果,真正经历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并体会了科学的博大精深。本次活动在提问、思考、探究、讨论中进行,同学们亲眼观察到凸透镜成像特点,收获满满。
学生练习读取物距和像距
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在组装实验器材
老师首先给大家科普了光学的基础知识、器材、物理量的专属名词,同学们认真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种光学定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分辨凸透镜和凹透镜,其次,对同一个凸透镜,改变物距时,像有什么变化?过程中将F光源依次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二倍焦距上,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焦点上,一倍焦距以内,观察像的正倒、大小、虚实的不同,并记录物距U与像距V的数值。
最后,根据实验数据总结物体在距离凸透镜的不同位置时成像的特点,探索了凸透镜的神奇与奥秘。
孙老师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合影留念
趣味的物理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认知,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启迪。
学生感言
李羽彤:凸透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元件,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活动前,课堂上物理老师已经讲解了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但过程较为抽象,心中还存在一些疑惑,例如:如何区分实像和虚像?如何能准确地找到像的位置?经过此次科技实践活动,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在光学中,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且能用光屏承接的是实像;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且光屏不能承接的是虚像。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我对凸透镜成像及本质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更期待接下来物理课堂的学习。我爱物理,我爱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