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突破课程边界 探索跨学科实践
突破课程边界 探索跨学科实践
发布日期:2023-10-27 来自:本站

    1025日下午,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生物组成功举办了一场关于初中生物学科如何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的主讲人是耿珣老师,她主要围绕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展开讲解,并分享了她参加的2021-2022学年“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的学习经历。

    首先,耿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在“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中参加的一系列专题报告:《贴近生活实际开展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策略》、《初中生物学科的价值观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等。此外,她还分享了一些在香港参与的主题教研活动,比如《初中生物学探究学习》、《生物工程》、《生物多样性》、《二氧化碳和氧与自然界中的平衡》、《生物质能》、《制作耳膜振动模型》和《制作水透镜》等。在香港交流期间,耿老师提前学习了粤语以应对听课、教研等系列教学活动,并在不同的学校完成了各类交流学习任务。她通过参加备课、观课和讨论课的方式与香港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学习。

     随后,耿珣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历,就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在新课标"前言"部分,她强调了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要主题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以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同时,她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观点。在"课程理念"部分,她强调了"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过程重视实践"等教学理念,同时重点强调了"核心素养内涵"的培养,即通过学习生物课程,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其中,探究实践包括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她还指出,"目标要求"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具体而言,这意味着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将目标要求实践落地,形成具体的成果。

    接着,耿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在香港进行的STEM教育工作。她指出,新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了“生物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的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地理、数学等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尝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模型制作”方面,要求学生针对特定的生物学内容,运用生物学、物理、技术、工程学等学科概念,以及“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制作模型,直观地表现相应的结构和功能。耿老师强调,模型制作不仅仅是结构形象地表现,更重要的是从功能方面具体呈现。随后,她以“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耳模型”等为例,向大家展示了跨学科融合实践的成果。并且,她与老师们分享了在交流学习期间设计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模拟实验,通过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增加对环境温度的影响,让学生关注和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明白维护生态安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后,耿老师又向大家展示了实践活动考察的形式,加深了老师们对实践活动的理解。最后,耿珣老师向大家介绍了香港学校的基本情况,展示了他们的课程。她播放了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并展示了跨学科领域学习活动的多个课题。在场老师们获得了很多灵感和启示,将更加注重课程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加强跨学科的整合,通过更丰富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研组长郭宏玉老师组织全组教师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指示精神相关的学习资料。在讨论中,我们深刻领悟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教育家为楷模,树立起“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重要性,真正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过此次教研活动的深入交流和研讨,教师们的教育理念与思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和拓展,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和热情,相信未来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更加美好。

图文:孙玉楚

审校:郭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