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金秋时节,10月16日下午,我校高中语文组迎来了省一级学科基地的第五次活动。这次活动为“三新”背景下的高三课例研讨,由我校两位优秀教师毕海虹和王丹妮为大家做高三诗歌复习课课例展示,高中语文组和实习教师参与聆听,活动由教研组长张云佳老师主持总结,指导老师史晓萍、严雪丽分析点评,中原名师张定勇老师主评指导。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推进省一级语文学科基地的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构建“三新”背景下的新课堂,我校进行了诸多有效、有益的实践。
王丹妮老师的授课题目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歌语言风格复习》。她从高三古代诗歌语言风格的命题任务这一情景驱动开始,先带领学生进行了回顾复习,接着以高考经典诗歌语言风格题入手,带领学生总结出高考诗歌语言风格题的考察层面,即重视“对比阅读、联系教材、诗评分析、判断作者、前后对比”等,并且给予了学生切实可行的备考对策:积累术语,整体品味,联系教材,融会贯通。最后学生依据“诗歌试题命制评分量表”,分小组自主研讨命题并做展示,教师针对性指导。
王丹妮老师授课

学生认真听讲
第二节课毕海虹老师进行了课例展示,她的题目为《读懂诗家语,理解诗中意——诗歌鉴赏复习之理解诗歌》。毕老师首先从近几年高考诗歌考察中,引导学生发现“三新”背景下的诗歌考察侧重“理解”,这节课也真实达到了带领学生学会理解诗歌的效果。课堂从师生协力,共同完成一本《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手册》的活动开始,以小组为单位,以高考题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显性信息中的标题和注释,带领学生掌握理解诗意的这两把“钥匙”。同时学生也自主建立起理解诗歌的思维模式,学会自主运用这两把“钥匙”解决具体问题。课堂以一段《长安三万里》的小视频作结,鼓励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毕海虹老师授课
学生认真听讲
以研促教,众行致远。课后,指导老师们进行了专业的教学指导和建议。史晓萍老师点评王丹妮老师的这节课切合“三新”的理念,做到了“考教结合”,且语文味儿足,课堂组织理念新颖,切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趋势。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命题环节,题干和答案的设置二者有些失衡。指导老师严雪丽点评毕老师的课例展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即带领学生逐个击破理解诗歌的难点和重点,给予学生清晰的思维框架,教会了学生如何一步步地读懂诗歌。整节课师生有效互动多,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课堂活了起来。
史晓萍老师点评

严雪丽老师点评
厉兵秣马学不辍,厚积薄发沐秋风。中原名师张定勇老师用两个词高度概括了两位老师的授课风格,毕海虹为“豪放”,王丹妮为“婉约”。张老师点评毕老师选题小而精、深入研究,且让学生参与研究,切中教学实际。主要可取之处在于1.情境设计好;2.善于总结规律;3.善于调动学生来探究,形成思维模式。点评王老师的课例目标意义明确,联系教材,重视合作探究,板书字体优美,教姿教态端庄从容;不足在于课堂节奏有点过快。
张定勇老师点评
教研组长张云佳老师用四个词“示范”、“研讨”、“磨砺”、“节奏”精炼地总结和点评了今天的活动。她指出,优秀的课堂展示的背后是老师们辛苦的付出和匠心的打磨,也是对专业的孜孜追求,是不断成长和提升的有效途径;既具有重要的研讨价值,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能够有效推进我们语文组的整体发展。
张云佳老师总结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三新”背景下的高三课例研讨是我校作为省一级学科基地守正创新的体现,我们力求把特色建在学科,深入探索,瞄准新目标,破解新问题,开辟新路径,贡献新方案,全力做好学科基地建设工作,把学科建成高地,不断提升我校语文学科的创新力、引领力。
图文:申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