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生物组成功举办了一场围绕“创新发展和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研活动。活动内容主要由王莹老师分享她暑期参加的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骨干科学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培训班的经历,本次培训班由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主办,并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她从前沿技术介绍、理论实践研究和赛事三个方面展开分享。
就前沿技术的学习,王莹老师首先介绍了生物发展的一些热点,比如C60单分子笼状结构的直接观测以及新型二维畴界、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实验装置以及量子卫星。其中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主要利用氢来实现清洁能源的无限使用,如果这项技术得以应用,那么地球能源问题将不再对人类造成困扰。其中量子卫星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让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些前沿科技让在场老师兴趣十足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理论实践研究”部分,王莹老师用树状模型剖析了创新人才的成长阶段,并全面解析了创新人才的特质。她从科学精神引领、共通素养支撑和探究实践创新三个维度制定了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人物画像,并对人的成长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同时,她还列举了项目学习中常见的任务类型,并以数说节气为例进行了演示,强调了要避开思维惯性、思维定势和思维封闭这三大思维障碍。最后,她介绍了跨学科教育的形式,并展示了人工智能AI的相关技术。
在“赛事”部分,王莹老师介绍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展示了河南省参赛学生的获奖名单。同时,还介绍了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建设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这个平台汇聚了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最后,王莹老师通过用30毫升、50毫升、80毫升三个烧杯如何量出两个40毫升的小实验,向大家分享了如何系统解题、如何避免成为不良的问题解决者。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教师们不仅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的科技成果,还学习了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方法,这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在今后的教育中老师们将更加努力创新,拓展自己的科学视野,并在激发学生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方面不断贡献力量。
图、文:孙玉楚
审校:郭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