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郑州市一测试卷讲评与交流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郑州市一测试卷讲评与交流
发布日期:2023-04-10 来自:本站

  烟雨醒春,万物新生。今日实验中学初中历史组齐聚文博,聆听李光伟老师对郑州市一测试卷的讲评。李老师深入浅出,结合学情对此次试卷进行了逐一讲解,一如既往延续了严谨认真的风格,在讲解选择题时注明了所考查的知识点和关键词,在讲解大题时挑选了试卷范例,让学生对答题规范和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习题讲评课来说干货满满。

  专家评课环节,陈志华老师从专家视角高屋建瓴的指出此次一测反馈出来的几个信息:第一,回归基础知识和实际;第二,注重历史基本素养与基本能力的考察,如事件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学习时注重实物史料;第三,紧跟热点,如史学动态,社会热点问题等;第四,注意传统题型与问法训练。

  贾仙茹老师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以选择题第3题为例,将自己讲解习题的思路和方法和大家做了分享,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了结合学情将思考融入教学,引人深思。

  张炜老师从宏观视角引导大家关注命题趋势和考试方向的变化:第一,本套试卷的现实感极强,从21题作为2022年十大考古发现的开封州桥遗址,22题文化自信,23题动画产业的发展,24题人口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到25题国际合作,都让人感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第二,跨学科主题学习。22题与政治学科融合,23题与艺术学科融合。第三,历史学科大概念,试题命制向学科大概念靠近。第四,小短文的评分标准变化,注重论题与历史表述,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历史理解到形成历史解释。大家应该关注命题的变化以及时调整教学和备考。

  最后,青年教师交流了自己的感悟。

高瑾:

本节讲评课李光伟老师深入浅出,逐题讲解,包括每道题考察的知识点及解题思路,大题的做题方法和规范,不仅带领学生回顾基础知识,更引导学生把握出题的方向、揣摩出题人的意图,细致入微。

课后,贾仙茹老师就李老师的习题课进行了点评,李老师甚至非常细心地标注了每道题的关键词和题眼,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题目。

陈志华老师解释了郑州市目前出题的思路,对基础知识的回归和对历史素养的考察,突破了传统题型的束缚,更加注重对材料内涵的考察,同时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张炜老师就未来郑州市中考的出题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测试卷的“创新”包括:一是现实感强,不再局限于课本,拓展到了与学生日常、与国家现实相关的知识点上,例如非选择题21题考察开封州桥,正是目前河南考古的重点项目,22题的中国共产党精神,恰逢中共成立100周年及中共二十大召开,“精神谱系”的概念在政治上被提到一定高度,23题考察中国动漫事业发展与学生密切相关,24题不再局限于旧的观点和结论,采用新的材料来剖析当今时代的人口问题,25题强调合作共赢,这也是符合近几年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理念;二是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三是大概念教学;四是小短文考察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逐步与高中接轨。这引发了我们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次考试,我参与了23题第1问的批改,批改中发现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历史语言的表述、材料分析概括能力有所欠缺。聆听教研中四位资深老师的发言,深受启发,历史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提高效率,加强学生历史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同时深入学习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争取教出“会学”的学生,而不是“死学”的学生。

崔赛云:

一、如何讲好习题课

李老师在课堂上采用逐题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同时拓宽知识理解,每题讲解结束会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答卷展示出来,逐一分析学生的失误点和答题亮点,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反思自己答题的问题,学会规范作答。贾仙茹老师在评课时提出可以通过对个别题目的重点讲解,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如选择题第3题,通过对“世袭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等的解释,拓展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可在讲解过程中突出“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这两对矛盾的变化,使学生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流变有整体性的认知。这些都是我今后在习题讲解课中需要学习的地方。

二、怎么在教学中链接中考

陈志华老师评课以专家的眼光高屋建瓴的指出此次一测考试反馈出来两个信息:一是回归基础,二是基本历史素养和能力的考察。面对试题的变化,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了目前新的考验。初二的学生,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历史科目的学习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效率,既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最新的史学动态,重视历史学习方法和过程的训练。

此次测试反馈出来学生在做题时读不懂题,仅仅只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看材料,匆忙答题。目前初二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也是如此,尤其是目前课程任务重,习题讲解的时间短,学生的答题习惯很难培养。我准备在今后的新课教学之前,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精讲一道作业题,重点突破答题思路,关注传统设问方法的答题规范性,让学生在常规作业的练习下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一、初中历史的发展方向

张炜老师在评课的时候多次提到“现实感”,从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开封州桥遗址、文化自信,到动画产业的发展和目前人口增长缓慢的现状,再到国际合作,无一不让人感叹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试卷中的这种穿梭感,不仅对历史教师在课题研究、社团指导上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即不能只会基础知识的背诵,还要掌握运用知识解决新情景的能力。

跨学科也是发展的趋势。第21题跨考古学与地层学,22题则是紧紧联系政治学科的精神谱系,23题动画产业的变化则是跨艺术学科。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未来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粗浅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刻苦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董佳姗:

结合今日教研内容与日常阅读与教学,我想到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学习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进而进行历史探究,即注重历史课程内容的情境化。历史课程的情境可以分为:学习情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21题考察了史料的历史研究价值)、生活情境(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遇到与历史有关的问题,23题以动画为切入口)、社会情境(指对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某一国际问题的历史背景问题等,如24题考察科技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25题小短文国际组织合作解决全球问题)、学术情境(指历史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如历史学界对于某一历史问题的多种看法,此次21题的考古热点)。这或可解决学生在答题时材料与所学知识联系不上的问题。

第二,从复习备考角度,了解并分析学情,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备考重点及思路。目前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有:审题不清、不重视或不能精准把握材料、答题语言不规范。针对这些问题,在之后的复习备考中,应该加强常见题型与问法训练;引导学生规范答题语言以及加强答题技巧与思路的指导。需要让学生明确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先审题(找出答题依据:根据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亦或是两者结合;根据分值确定需要答几点)——认真读材料(根据题目定位关键词句,在日常即养成圈画关键词句的习惯;如问题涉及好几点注重从多角度提炼答案)——组织答案(思路清晰,按分值分点答题;使用准确规范的历史语言答题,在日常多揣摩参考答案的语言特点,纠正不准确的语言)。在日常可以引导学生向命题者思维靠近,做完题后对题目设置考察的基础知识进行提炼对命题者想考察的基础能力和素养进行思考。

第三,从选择材料与命题角度,需要持续全面学习,更新观念,学习命题者思路,关注热点问题。新的课程标准颁布,教育教学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予以更新。在日常教学中,多钻研学科知识,多总结多反思,对命题方向从微观宏观角度予以思考。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也可以自己尝试进行命题,并向组内老师交流请教。

幸而加入这个优秀的的群体,遇见了诸多教学风格不同但一直坚持钻研的名师,在与各位前辈同仁的交流学习中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多向各位优秀的前辈学习,沐光而行,钻研专业知识,拓展视野,多思多想,做学生历史学习和素养提升的引路人。

王梦娟:

李老师匠心独运,深入浅出,细致的逐题讲解了此次试卷。随后,陈志华老师和张炜老师作了点评,高屋建瓴,从一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贾仙茹老师则是立足教师角度,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将思考引入了日常教学中。收获颇多,有感而发。

1、审清题目 读懂材料 规范答题

材料解析题的第一步是审题,带着问题找答案。审题要找出答题依据、提示词、中心词、答题点等。答题依据有两种:根据材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基本要按材料做答,当然不排除与课本相印证,以确定答题的准确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二者(材料和课本)皆考察,有时候也有借着材料考课本(即重点考课本)。提示词指的是如概括说明简析等这一类如何处理信息的提示词,要了解这类词的含义和操作要领,这样才能保证按答题要求去做。中心词是材料围绕的中心。答题词也叫答题落点,即需要答的内容。

材料解析题的第二步是读懂材料。具体方法是把材料的重点词句划出来,然后归纳总结大意、概括出设问所要求的的背景、特点、影响等。

材料解析题的第三步是规范答题,要做到:

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

按分值提示做答。如6分,则有可能3个得分点。

按提示词概括归纳说明简析等处理信息,归纳总结答案。

提炼答案,组织语言,防止错别字。

提炼素养 史论结合

本次一模试卷总体偏难,也更能映射出命题的方向。在命题中,回归基础知识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注重历史基本素养的考察。或者说,不仅仅简单考察基础知识,也对学生的方法,过程和素养作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联系类、变化类、原因类等传统题型,数据图表类等热门题型,学生要在日常学习中能够熟练掌握各题型的分析方法,答题突破点等。在此次考试中也暴露出学生的思维意识与出题者脱节、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的问题。

考试要求的变化与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也对老师的教学作了提示。在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上更下功夫,尤其是史论结合。这正是学生所欠缺的素养和能力。对此,我们要基础知识的学习深化、关键题型的解析运用两手抓,两个方向汇聚起学生素养提高的指路灯。

本次教研是一次交流与学习,也是一次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思想碰撞产生的炽热光芒将指引大家沐光而行。

   

(摄像:王梦娟    文字:董佳姗   审核:朱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