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带动全省普通高中学科建设,努力将中原名师张定勇中学语文工作室河南普通高中一级语文学科基地打造成全省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开发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师资培养中心、教育评价中心、帮扶共建中心,3月27日下午,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组在五楼第二阶梯教室进行以“推进学科基地建设,团结合作促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张云佳主持本次活动。
张云佳组长围绕推进学科基地建设提出了两大努力方向:学科建设和实践推进。学科建设涵盖六个方面,分别是课程建设、课堂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培养(即教师培训学习,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成长,青蓝工程等)、资源建设、影响辐射、大学合作;实践推进方面,教研组细分为学科活动组、公开课组、课题论文组、校本教研组、学生作品组、新闻组、文学社组和题库组,负责各种资料作品的收集整合与完善。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是学科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此次教研活动中,河南省名师崔矿山、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改玲、青年教师代表景虎钰、新入职教师杨觉四位教师深入浅出地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经验与教学心得。
“笑语书声飘绕过,卅一韶华寄菁莪。启蒙学子成材广,去蔽良师获益多。才智互辉缘砥砺,教学相长系琢磨。待到秋来硕果累,绿野葱葱好放歌。”崔矿山老师以一首原创的《菁莪吟》展开了对自己从教31年的讲述,他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三部曲”: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幸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教为师也有“三字经”:学:博观约取,学富五车,与时俱进,学无止境。才:才德兼备,才智互辉,才高八斗,气有浩然。梦:滋兰九畹,青胜于蓝,因材施教,幸福成长。一首《菁莪吟》,诠释了崔矿山老师对教师职业热忱的爱,寄予了崔老师对下一代教师的厚望与嘱托,“吾侪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莫道今朝精卫少,且邀他日看海平。”
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原名师张书群中学语文工作室核心成员王改玲老师以班级管理为例分享了自己的教学心得——《三分制度,七分情感》。”《情感驱动》一书言:“行动是由情感驱动的。”在班级管理中,制度是“理性”,情感是“感性”;制度是“表”,情感是“里”。三分制度,七分情感,班级管理会更有成效、有温度。“搭台子”就是定制度。制度,是一种“行动的承诺”,也是一种“标准”。“唱好戏”则是执行过程。而人终归是情感动物,要想让学生心服口服,还得讲“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情感的表达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情感表达要真诚不刻意、情感表达要应需不多余、情感表达要明确不盲目。三分制度,七分情感。有制度作约束,以规度人,才能“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有情感作底色,以情暖人,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青年教师代表景虎钰在“跟着庄子学管班”中生动幽默地介绍了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景虎钰老师调侃自己正因为跟紧了前辈才让自己这个“新手小菜鸟”顺利批大郤、导大窾;“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悄悄“温柔”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在平淡的工作中,班主任的陪伴就是我们扶摇直上的“六月息”;最后,景虎钰老师以“外化内不化,乘物以游心”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顺应规则,坚守初心,方能不断前进!
杨觉老师从一个新入职教师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感悟。从初为人师的焦虑(包括环境变化、角色转换、职业身份的认同)到坚定;从教学时的困惑(包括学科认知、教学技能、教考衔接)到“纯粹于当下”……而这个旅程的意义就在于,用一人青春陪伴一群人成长,从此收获一群人的青春。
学科基地是现有课堂教学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重点是把资源、理念、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学习环境,整合改造成师生生命成长的大学堂。中原名师张定勇中学语文工作室河南普通高中一级语文学科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文化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明确教师在学科基地建设中的推动者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河南省实验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特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