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从现实生活到学术理论——趣味解读《乡土中国》 ——高中语文组开展新一轮学科小论坛活动
从现实生活到学术理论——趣味解读《乡土中国》 ——高中语文组开展新一轮学科小论坛活动
发布日期:2022-04-12 来自:本站

    为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让老师们有充分交流的平台,高中语文组在本学期集体教研中开展了新一轮学科小论坛活动。328日下午,高中语文组本学期第一次学科小论坛在五楼阶梯教室举办。此次小论坛由高一备课组的史晓萍老师主讲,主题为“从现实生活到学术理论——趣味解读《乡土中国》”。


    教研源于教学又促进教学。史晓萍老师的选题与教学实际紧密联系,现高一年级是第一届使用统编教材的年级,语文统编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整本书阅读方面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很多全新的挑战与困难。如何做好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正是本次论坛关注的重点,也是史晓萍老师此次论坛讲座的指导思想。

    《乡土中国》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篇目,是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社会——农村的经典学术著作,正文部分共有十四章,其中不乏有很多专业名词和术语,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这样一本学术性、理论性很强的著作往往难有兴趣或望而生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进行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史老师认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想要取得不错的效果,关键是教师一定要把自身的兴趣带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兴趣带动学习,实现从现实生活到学术理论的转化。

    正是基于对书籍本身、专家编书的教学预期以及学情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史晓萍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进行了创新设计。史老师先跟学生们一起探讨有趣的社会现象,再引导学生理解书中的专业表述,“浅”入“深”出,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大家激烈讨论的一些关于种菜的问题,“太空能不能种菜”、“月壤能不能种菜”、“火星能种菜吗”等等,由我们对种菜的执念带出《乡土中国》第一章节中“乡土本色”的学习。例如用《亮剑》李云龙、曾国藩手下的文盲将军鲍超等人的故事让大家去思考“文盲真的代表着他们这些人很笨吗?”这一问题,进而去学习“文字下乡”这一章节中“乡土社会其实不需要文字”这一论点。还有用划分家庭成员的一些现象带出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征,用关于婚姻的一些俚语俗语带出“事业社群”、“男女有别”,用《杨乃武与小白菜》、六尺巷的故事带出乡土社会的秩序维护等。这些教学实践和创新思路给了参与小论坛活动的老师们极大的启发,收到了良好的教研效果。

    史晓萍老师最后总结道:“《乡土中国》所写的东西,从时间上看是过去,从空间上看是远方,希望我们都读出一双智慧的双眼,认清过去,看清现在,透视未来。”史晓萍老师的分享生动有趣,精准对标,引人深思,老师们纷纷报以热烈掌声。

    点评环节,焦文韬老师以“不虚此行”和“意犹未尽”两个词语高度评价了史晓萍老师的讲座,认为史晓萍老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给老师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他建议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把书读厚,再领着学生把书读薄,这十分考验教师“领”的功力,就如同好的导游能让每一个游客跟着走、不掉队,还能获得极致的观赏体验,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打磨自己,做一名能吸引学生走向高质量阅读的“好导游”。

    本学期,高中语文组还将按既定教研计划陆续开展学科小论坛活动,形成序列化学科讲座,不断推出教研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