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团委 > 爱心在竹沟镇西李楼村小学延续
爱心在竹沟镇西李楼村小学延续
发布日期:2012-07-23 来自:本站
    背景一:竹沟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是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是一座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备,服务体系完善的新兴小城镇,也是革命老区,素有革命圣地--“小延安”之美誉。1926年党在这里就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建了红军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竹沟又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成,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其他骨干力量。新四军二师、四师和五师的基干队伍都是从这里出发的。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军民奋起反击,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此后,竹沟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到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两任国家主席,4位副国级领导,6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多位将军,有200多位同志成长为地、市、师级以上领导干部。
   

      背景二:确山县竹沟镇西李楼村位于竹沟镇东北5公里处。全村共有22个村民组, 2680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1850元。学校占地面积约5600平方米,教学楼一栋,上下两层,连楼梯道共24间,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4名。教职工9人,其中30-39岁的有3人,占全体教师的33%;40-49岁的有1人,占全体教师的11%;50岁以上的有5人,占全体教师的56%;没有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该校在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狠抓学校管理,努力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一直位居全镇前列。
   

      背景三:2012年1月9日,我校师生赴驻马店竹沟镇两小学开展送温暖活动    (http://syzx.haedu.gov.cn//2012/04/25/20120111093120567.html)。2012年6月14日,我校教师赴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两所小学开展支教活动    (http://syzx.haedu.gov.cn//2012/06/18/1340014198400.html)。
   

       7月14日至7月20日,我校高中部20名同学利用暑假在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西李楼村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14日上午八点,满载着对西李楼村小学关爱的大巴从我校出发,20名同学和4位老师踏上了7天的支教之路。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到达了本次支教的目的地——驻马店竹沟镇西李楼村小学。大家虽然对于学校的环境已经有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是进了校园后还是对校园的艰苦环境甚是吃惊:两层年代已久的教学楼里,只有老师办公室有灯,教室内桌椅板凳高低不平、油漆斑驳,同学们的床是用课桌拼凑在一起的。
同学们分为五组,各组分别负责一个年级,自己排课,自己备课,自己讲课。上午、下午均是两节课。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我们为西李楼村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学生们精心准备了趣味与知识相结合的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
    音乐课应该是那里的孩子们最喜欢的课。《朋友》、《仰望星空》、《送别》、《我的未来不是梦》不约而同的被支教各组列入音乐课的歌单。虽然村里的这些孩子们吐字不清,虽然音调不太准,但他们传达出的志气、表现出的勇敢,已经让每一个支教的同学感动。
课余的时间也非常忙碌,我们和村里的学生们一起在校园四周墙壁上作画。在大家的努力下,福娃、三字经、海底世界等等种类丰富内容新颖的图画将墙壁装饰一新,相信这些可以为那里的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增加一些趣味。
      最后一天,是离别的时刻。西李楼村小学的同学们用《朋友》、《仰望星空》、《送别》三首歌曲展现了七天支教的成果,支教的同学们为孩子们表演了热舞《最炫民族风》,在欢快与感动的交织的情绪中结束了支教活动。
      每个人都能看到那里的孩子们对支教同学们的不舍,尽管大巴已经启程返回,他们追着大巴车,彷佛追着自己的未来和梦想在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