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文摘 >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
发布日期:2014-05-21 来自:本站

(九)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

    近些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原来各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农村学校突然后来居上,比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后六中学等,相对于这些农村学校的勇于变革,一些城市学校显得过于保守。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却异军突起,其提出“两类结构”教学法,实现了“教师少教,学生多学”,静悄悄的改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行。

    教什么:两类结构

    “两类结构”,即“概括化、结构化的知识内容”和“概括化、结构化的方法程序”,分别简称为“知识内容结构”和“方法程序结构”。

    “知识内容结构”是由学科基本概念为核心组成的有组织的整体知识,它揭示了学科基本概念内在的逻辑联系。掌握知识内容结构,有利于学生运用概括化知识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某一类问题的认知结构。

    “方法程序结构”是指结构化了的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这是知识升华为智慧的关键,也是“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课堂上能关注这样的方法程序,并能将之概括化、结构化,学生习得了这种方法程序,就能有效地解决同一类问题。

    怎样教:三环二线一核心

    “三环”指以“例题找方法”,“习题悟方法”、“试题验方法”三个大环节构成的教学过程。

    “例题找方法”:重点不是教会学生学习某一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是在学习这一知识或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归纳出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习题悟方法”:着重在“变”上下功夫,让知识例子不断变化,让学生在一个个不同的例子中感悟知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道理,让学生明白“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通过课堂大量的变式训练,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真正领悟把握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从而真正摆脱传统的题海战术。

    “试题用方法”:试题的针对性要强,题目要适量,难度要适中,要独立验证,尽量以书面检测的形式,要努力实现“四个当堂”:当堂检测、当堂批阅、当堂反馈、当堂矫正。

    “二线”指以例题、习题、试题等教学内容构成的知识线(明线),以及贯穿其中的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线(暗线)。

    “一核心”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和学科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原理、法则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为“知识线”,是“明线”;而学习某一类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为“方法线”,是“暗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老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变得“会学”和“乐学”。

    宜兴实验中学课改的意义正在于它彻底打破了“重视知识灌输,轻视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学传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出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发展自学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学习效率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质的飞跃。

    (十)河南省西峡县区域推进“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改革

    河南省西峡县是有着43万人口的山区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许多学校都在大山深处。308所中小学中的90%在深山区,三年级以下的教学点就有134个,60%的教师都是由过去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的。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2003年起,他们开始了区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6年的实践与探索,西峡县在县教研室主任杨文普的带领下创造了课堂教学“三疑三探”的西峡模式,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也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区域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如今,西峡教育因中考连续4年在南阳市13个县(市、区)中领先、高考综合排名连续4年增幅第一且位居全市前列而闻名整个豫西南。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

    第一步:“设疑自探”。是指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归纳梳理问题,从而形成需要解决的“主干”问题(即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其它方式独立自学探究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

    第二步:“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对于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

    第三步:“质疑再探”。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第四步:“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要进行补充,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疑问与探究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十一)河南省鹤壁市推行“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鹤壁市位置偏远、经济算不上发达的地方,发展教育靠什么?“靠我们对教育的执著与热爱,靠广大教师勤奋加科学的教学精神。” 教育局长谷朝众说,“正是在投入有限、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有限的条件下,我们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才显得更加珍贵,更能帮助我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勤”是指: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四环节”是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课堂于学生,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口、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提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

   

 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体现: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学习品质得到了锻炼,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习过程和方法得到了优化,学生自我探究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强化。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过程,是一个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如“三疑三探” 教学模式,从设疑、解疑、质疑到最后的编“疑”(编习题),四个环节实际是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用问题创新问题的思维递进过程,学生能编拟问题(习题),说明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创新。

    3、有利于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回顾和反思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意志”去听、去想、去练,一切都是被迫而又无奈的,没有真正的独立和自主,因而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新的教学模式则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首先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最终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实在解决不了而又迫切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予以讲解。因此,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快乐的,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才能真正把“厌学”变成“乐学”,真正不再因“厌学”而“辍学”。

    (二)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有利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教师教学方式与行为的改变。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重视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授予学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鼓励创新。很多教师的教学融入了新课程理念,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又重视了学生情感的熏陶与价值观的提升。教师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差异,善于引导他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地发展。

    2、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和教师专业成长。改革的实践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积极搜集信息、查阅资料、读书学习、交流研讨,提高了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缩短了青年教师培养周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一样,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离开了课堂教学奢谈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没有意义的。

    3、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答案又让学生自己解决,被“解放”的学生还可以向包括教师、课本在内的权威挑战,提出的问题,闪烁着创新的火花,能让教师激动不已,有时甚至措手不及。在这样的背景下,迫使倦怠的教师忙碌起来,如果不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就适应不了教学改革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促进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优化。

    1、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

    2、有利于优化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催生了学校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严格、刻板,造成教师行为与精神的双重紧张,领导更多地成为行政事务的领导。教学改革使学校教学管理前移,从花很多精力检查备课笔记,前移到指导课堂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只注重教法研究转变为注重学法研究;管理的理念上移,把教师教学业务和技能的提高上升为一种事业,一种学术的研究,一种价值实现的过程。在管理评价上,杜绝以单纯分数定英雄的办法,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注学生全面成长,还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关注教师做的怎么样,还要关注校长的引领作用发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