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要充满想象力
成尚荣
我们感谢课改,因为课改影响着我们,改变着我们。如果作些分析,便不难发现,10年中我们最为深刻的改变是理念的提升。如果再作些深入的分析,便又会发现,理念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紧紧联系在一起。事实正是如此,课改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而转变了、提升了我们的理念;理念的转变、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往往首先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人们探索真理,诞生新的观念需要两条路径:理性思辨和感性想象。不可否认,教师迫切需要学习理性思辨的方式,提升理性思维水平,因为,教师正是在这方面还显得薄,教师也常常为此而困惑和苦恼。但是,教师在加强理性思维的同时,还需要学习感性思维的方式,优化感性思维水平,其中,重要的方式是想象。正如罗素所说:“真相是重要的,想象也是重要的。”想象常常运用比喻、隐喻的手法。刘大为在其著作《比喻、近隐与自喻》中说,比喻“意味着对已有认知空间的突破,意味着把常规思维中绝对不相干的事物系连了起来,甚至意味着新的观念的诞生”。美国课程论专家多尔还作出这样的判断:“隐喻比逻辑更有效”。(以上均转摘自孙孔懿《教育像什么——一部形象化的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因此,同样,不可忽略教师感性思维,包括教育想象的培养和提升。
课改常常带着我们去想象课堂教学。如果我们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即用想象的方式去理解课堂教学,就有可能使我们的理解不仅走向亲切,而且也走向清晰,不仅走向深刻,而且也走向理想课堂教学的建构。
那么,让我们想象一下课堂教学吧。
一、课堂是课程的一块凹地,又是课程的一块高地
的确,课程必须贴近时代的脉搏,贴近生活的大地。真正的课程是在校园里、教室里诞生的,亦如课程论专家斯基尔贝克所言:“设计课程的最佳场所,在学生与教师相处的地方。”失却课堂,就是丢失了课程的立足之地,就是丢失了课程安身立命之基;退一步说,忽略课堂,哪怕只是轻慢了课堂,都会造成课程的缺陷,进而从根本上影响课改目标的全面实现。
把课堂想象成凹地,首先是把课程想象成一股股水流。水流里裹夹着教育的价值、意义,充溢着情感,清亮、温暖,汩汩涌动,却又以缓缓的方式流动。这一股股清流,最终流向课堂,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凹地是课程的汇集之地,但不是简单的汇合,二是真诚的投入和融汇。就在课堂里,所有课程经过梳理、整合,形成“学校课程”。正因为此,所有的课程都应是校本化的,是“这一所”“那一所”的。可见,凹地的功能与价值不仅在于聚合,而在于更高层次的整合和提升。
课堂不仅仅是课程汇聚的凹地,更是课程的高地。把课堂想象成课程的高地,深刻意蕴在于,其一,在课堂里,课程成为教师创造之高地。课改已经有力地改变教师忠实执行课程的价值取向,转向研究对课程的研究、对课程的开发和创造。正是在这块高地上,教师的创造性得以开发和提升。其二,在课堂里,课程构筑起学生成长的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在这块高地上,学生可以仰望星空,怀想世界,关心人类的进步、关注时代的变化。也是在这块高地上,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的精神交流、思想碰撞、价值澄清。总之在课堂里,课程就成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地,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地。
凹与凸,高与低,是辨证的统一。就在这种辩证统一中,课堂成了新课程的文化栖息地,而课程向着理想的目标不断逼近。
二、良好的课堂教学好比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们,不管其研究水平多高,研究成果多丰富,都不愿意离开课堂,他们认为,在课堂里,和学生在一起,灵感才会涌现。到哈佛大学进修的人,把哈佛大学的课堂比做是把学生带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这是极富意蕴的想象。这一想象,首先,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一头与校园、与课堂相连,另一头,通向遥远的未来。课程好比是一条路,又好比是一座桥。这座桥的宽度够吗?多车道吗?桥墩厚实牢固吗?这条路安全吗?高速吗?它通向未来吗?这种种提问,启发我们去思考课程的价值与课堂的本质意义,启发我们去发现课程与课堂的关系。其次,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是一种行走。学生行走在生活里,行走在情境里,于是就发生了教育,发生了学习。这一学习之旅,引导学生与他者相遇、对话,引导学生在情境里发现意义。进一步说,学习之旅其实是探究之旅、体验之旅,说到底是生活之旅,因而,改变学习方式的深意在于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以至生活方式。再次,把学生带上高速公路,必先通过入口处。于是,教学是一个寻找和发现入口处的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寻找,只有自己“众里寻它千百度”,才会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当然教师决不是袖手旁观者,而是学生寻找和发现入口处的顾问与引路人。
如此的想象,我们不得不思考:我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了吗?也许,我们还不清楚,高速公路的入口处在何处;也许,我们带到了入口处,但因为翻造而关闭;也许,我们是把学生带到了崎岖的小路,因窄小而拥堵,因坎坷而痛苦;也许,有的教师常常让学生在“阴沟”里翻船而带着“童年的伤口”,走上人生路,让失败伴随……要命的是,教育的关键期不会再来,入口处的寻找与发现多么重要。
当然,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也是可以打造的。真正的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应当把课堂创造成一个又一个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三、课堂好比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把课堂想象成舞台,一定会是有争议。不过,任何比喻都可能是蹩脚的,重要的是这一比喻里隐藏着怎样的哲理。说课堂像舞台,无疑已暗指教师是演员,教学是表演。是的,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现场表演,只不过这是有别于艺术表演的社会表演。“社会表演发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中,用说话、表情、动作来表现。”(孙惠柱,“《人类表演学与影视的发展》,《文汇报》,2010年7月5日)从社会表演学看,教师给学生讲课,是一种社会表演。在这种表演中,教师和学生的区域界定不是清晰的,师生之间都在倾听,甚至师生的身份有时可以互换,而且不断变化。因此,我们不必去指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演。(当然,有一个准确把握的问题)也因为此,把课堂比作舞台这一想象,也符合学理,因而是深刻的。
教师正是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展现自己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不过,我们想说的还在于,这个舞台没有天花板。没有天花板,意味着有极大的发展和创造的空间。确实,课堂里,教师与学生自由驰骋,可以走得很远,可以跳得很高。如荷尔德林所言,课堂可以让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对“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解释是:“在这纯属辛劳的境地中,人允许抽离而去,透过艰辛,仰望神明。人的仰视直薄云天,立足之处仍在尘寰。”(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大出版社)总之,诗意是一种创造。
舞台有没有天花板,折射出教师对课堂、对教学、对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理念。我们教师需要开放的理念和心态,需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罗曼•罗兰曾说,作家要有伟大的成果,必须给他“创作的单间”。课改后的课堂好比是“单间”,教师们在其间有大有可为。
我们还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另外的想象。想象,真的让我们在思辨无能为力之处,开辟了一条新的认识和发现之路,向无限的世界飞升。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们不需要吗?答案当然不言而喻。关键在于合理而深刻的阐释。还是让我们感谢课改吧,因为,课改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