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如何不再貌合神离
周彬
过去的10年,是课程改革搞得如火如荼的10年,也是课堂教学搞得风生水起的10年;但非常遗憾的是,课程改革似乎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课堂教学也并没有因为课程改革而扬眉吐气。给大家的印象是,推动课程改革的人在课程改革上搞得很辛苦,但往往停留在理念更新与教材重建上,对课堂教学总有隔靴搔痒的味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不轻松,但课堂教学总是在爱心奉献与方法技巧上转圈,对于如何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却束手无策。虽然这样描述课堂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有夸大其词的嫌疑,但向大家呈现这两者之间的分离现象却是用心良苦的。
一、被课程改革使唤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总是以服务于课程为目的的,虽然并不否定那些不以课程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但只有以课程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期待的,那些不是我们期待的课堂教学,自然也就不会成为理性分析与科学设计的对象了。正因为如此,在课程改革的逻辑中,课堂教学这个概念也基本上消失了,而是以课程实施取而代之,换句话讲,不是实施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就被课程改革彻底地摒弃了。用课程实施取代课堂教学,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目的性;但在拥有针对性与目的性的同时,却失去了课堂教学本身的主体性与艺术性。
当课程改革把课堂教学视为课程实施时,那就意味着课程只需要对课堂教学发布命令就可以了,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在什么时间、多少时长、采用什么方式来达到具体的课程目标,但对于课堂教学这个过程究竟会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尤其是当课程目标已经非常具体的情况下,课堂中的老师与学生要想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会有什么的障碍,似乎并不是课程改革关心的重点。课程改革的逻辑在于有了正确的目标自然也就不缺科学的手段了。所以,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的确对原有课程在内容选择、编排形式、评价标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比较有创意地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但对于已经在课程内容、编排形式、评价标准上产生系统变化的新课程,在教学上除了提出要尊重学生、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等要求之外,并没有太多实用的建议。
当我们认可课堂教学服务课程这个事实时,并不是说课堂教学总是应该无条件的、不计成本地去落实课程目标。承认课堂教学服务课程目标,只是明确了课堂教学与课程目标的基本定位,当有了这个定位之后,不但两者都要在自己的定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求两者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有所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服务好课程目标,也做好课堂教学这件事情。此次课程改革在无论在理念的引领上,还是在教材的编撰上,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绩;但要说此课程改革充分考虑到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那就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证据了。其实,正因为课程是课堂教学的上位,所以课程更需要考虑课堂教学的事实与困难,否则极其容易被处于下位的课堂教学把课程架空。
二、被课堂教学抛弃的课程改革
在各种各样的教师用书中,关于有效教学的总是卖得最好的,考虑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效起来,甚至让自己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有效起来,成为各位老师共同的理想。所以,要说今天老师的课堂教学不支持课程改革,那实在是委屈了教师。虽然课程改革并不是教师主动发起的,当然这样宏大的事情也不可能由哪一个教师来发起,但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上,因此最终执行课程的主体还是教师。相对课程实施来讲,可能课程改革者对教师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要求,但在态度上,尤其是让课堂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态度上,教师是无懈可击的。当然,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支持课程改革,只有态度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课堂教学的支持方式与途径。
教师都在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但他们努力的方向并不是在课程有效性上,而是在课堂有效性上;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有效并不是遵循课程标准,而是遵循课堂教学的技术标准。课程有效性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地理解与解读新的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来深刻领会此次课程改革保留了什么、改革了什么,从保留与改革的基本趋势中重新确立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课程目标的达成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课堂有效性是指教师尽可能地琢磨整课堂教学本身的科学性、完整性与系统性,于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就变成了是否有多种教学方法,是否有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气氛是否热闹等技术性标准。脱离了课程目标的课堂有效追求,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最终也是一个永无结果的过程。
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另外一个方向,是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但非常遗憾的是,决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与课程标准之间仍然有着不小的距离。虽然课程对课堂教学保持着上位优势,它也应该成为引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在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之间还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考试标准。在逻辑上,考试标准也应该接受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约束,在考试标准的编制中既要根据课程标准而且还要落实课程标准。但正因为考试标准与课程标准的脱节,使得课堂教学很自然地将发展方向转向了考试标准,所谓的课堂有效性并不是追求课程标准的有效性,而是追求考试标准的有效性。也可以说,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距离有多远,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分化有多大。
三、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合力设计
推动课程改革者总觉得压力很大,教师也觉得任务很重,当双方都觉得很吃力的时候,一定不再需要大家接着用力,而是需要双方都审视自己用力的方向的时候。课程改革的方向肯定是对的,但在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上是否合理呢,课程改革在最基本的立意上,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在课程评价方式的确定上,又是否考虑到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呢,又是否为课堂教学的转轨预留了时间与空间呢?同样的道理,教师在坚持课堂教学的技术标准与考试标准的时候,又是否站在两个标准之上去审视过课程标准呢,即使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又是否看得到课程标准对考试标准的引领作用呢?
课程改革已经10年了,这个时候的课程改革不应该再一味地要求他人照顾自己了,应该以成熟个体的身份担负起教育发展的责任,去主动地照顾和扶持他人了,而最需要课程改革扶持与引领的是考试标准和课堂教学。课程标准不成为考试标准的标准,那课程改革就不具备权威性,让老师与学生去面对一个不具有权威性但具有理想性的课程改革,这本身就是充满风险的事情。课程标准不去考虑自身的可教学性和容易教学性,不考虑自身的可学习性和容易学习性,即使通过对考试标准的规范赢得了权威,也难以进入课堂,从而被老师与学生抛弃,并最终被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所取代。
课堂教学肯定是需要技术与方法支撑的,但技术与方法不应该成为决定课堂教学方向的标准,技术与方法永远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如果让课堂教学成为技术与方法的跑马场,那课堂教学就只是一个秀场,而学生与老师都只是这个秀场中的观众。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课堂组织形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因为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优的课堂组织形式或者教学方法,而是因为这种课堂组织形式或者教学方法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课堂教学目标来自何处呢?如果说只是来自于课程标准,那肯定过于理想化。但从短期来看,来自于考试标准和课程标准;从长期来看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应该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其实,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标准,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与深刻解读,才是清晰考试标准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向。
课程改革在理论上自我论证,在价值观上的自我肯定,导致课程改革缺少技术层面的考虑与支撑;课堂教学在方法上的自我完善,在过程上的自我安慰,导致课堂教学缺少目标层面的思考与引领,这是目前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脱节的主要原因。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理性地对待课程标准、考试标准、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技术标准置于课堂教学目标之上,将考试标准置于课程标准之上,这是需要我们特别警惕的,但却又是最常见的教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