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暑假,我校组织骨干教师赴华东师大学习,其间聆听了师大吴志宏教授关于“慕课”的讲座;12月26-29日,我校又派几位老师赴镇江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办、镇江外国语学校承办的“C20慕课联盟(初中/高中)‘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亲身体验了翻转课堂带来的强烈震撼。这几次学习激发了我们对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思索。
“预见了教育的未来”
这句话称赞的是一个叫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小伙子。他生于1976年,从小功课优异。他现在拥有多个学位,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理学士、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理学士和硕士,以及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
2004年,他为了辅导“在美国另一端”上七年级的表妹通过数学考试,拍摄了一些课程讲解的短视频,通过网络传给她。这种讲解清晰、态度亲和的短视频显著提升了表妹的成绩。可汗把它放到了互联网上,引起了极大震动,赢得了学习者的热切追捧,也引发了他持续制作、上传的热情。2009年,可汗从对冲基金公司辞职,创办了可汗学院,专职制作网络视频免费向公众传播各学科知识。到2012年6月30日,萨尔曼•可汗放在YouTube的作品已经吸引了超过2亿1千万人次观看。
2011年3月,在美国加州“TED(技术、娱乐、设计)”科技盛会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称赞萨尔曼•可汗说,“你预见了教育的未来”,“是一个先锋,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就像是为了印证可汗的成功,2012年,一场由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名校掀起的教育改革——“慕课(MOOCs)” 风暴,震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界,引发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唤起了人们对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慕课风暴”标志着教育开始真正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
在这种新的教学体系下,学习模式反转了过来:学生晚上在家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新的概念和知识点;白天来学校完成作业,遇到问题相互讨论或由老师当场解答;老师们通过软件监控学生们的学习状况。这种课堂形态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
《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慕课”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美国《时代》杂志也推选萨尔曼•可汗为2012年度的时代百大人物之一。
现在,可汗学院的影响力远远超出当年的预期。在得到比尔•盖茨150万美元和谷歌200万美元的支持后,他们在2013年末又得到O’Sullivan基金会的500万美元捐助。可汗学院已经招募了19名正式员工,最近一位加盟者是谷歌的三号人物。他们不仅提供视频,还开发全新的教学工具和模式,并计划建立实体学校。
“一群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开始研究怎么教书,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情”,网络上有人如此说。
萨尔曼•可汗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所谓“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形式,它以大规模、开放、在线互动为特点,借助先进的网络视频传输技术,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是它存在的土壤。而借助慕课上述技术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课堂教学,就是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翻转课堂”。
MOOC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2年,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 Douglas Engelbart(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来一项研究计划,题目叫《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个概念框架》,这个研究计划强调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增进智慧的协作工具来加以应用的可能性,提倡个人计算机的广泛传播,并解释了如何将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
MOOC 这个术语是2008年才提出来的。最重要的突破发生于2011年秋,那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 160 000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 Sebastian Thrun(塞巴斯蒂安•特伦) 与 Peter Norvig (彼得•诺维德)联合开出的一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问题的关键在于,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同样成功,才使得人们真正审视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革命意义。
MOOC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的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这些课程跟传统的大学课程一样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初学者成长为高级人才。通常,参与慕课的学习是免费的。然而,如果学习者试图获得某种认证的话,则一些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可能收取一定学费。
慕课与翻转课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翻转课堂是“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与信息技术紧密融合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表现为局部的点状结构形态;慕课则可理解为翻转课堂的网络化。
慕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1、大规模:不只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MOOC。
2、课程开放: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3、课程网络化:不是现实中面对面的课程讲授,而是将课程材料置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时间、地点不受局限,受众更为广泛。
简言之,慕课的授课形式就是一种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联系起来的方式方法。
事实上,最初在上传视频时,萨尔曼•可汗也认为自己的作品与传统的网络远程教育或视频课程没有多大区别,但后来出乎意料的效果和源源不断的好评,使得可汗认真反思自己的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网络教学方式到底有什么不同。
不久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常州市博爱小学校长巫惠群在参加完一次慕课培训后说,“信息技术实施到现在,对它的认识只是辅助教学而已,从来就没有觉得它能够对教学有根本性的作用,要把技术放大到改变教育生活的层面,更是令人质疑。然而,这次培训彻底地颠覆了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我们现在对于信息技术的确存在着顽固的诸如“辅助教学”之类的习惯误读。
萨尔曼的可汗学院对于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植入”是创造性的,这使得这种模式下的学习有了新的特点:
1、学习过程自主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还是不学、今天学还是明天学,可以选择内容、决定进度,选择学习方式。传统课堂则是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检测等,学生是被动分层的,没有主动选择的权利。当然,现在新的教育理念力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教育实践中也有体现这些方面的,比如分层教学、走班选课等,但这仍然是在统一要求下的变通,不像慕课那样的彻底,真正让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事。
现在国外的慕课实践者正在探索课程学分的网上认证,这将彻底使学习者摆脱来自学校的约束,让学习真正成为有乐趣的自己的事。
2、学习者被尊重
国内一位可汗学院的爱好者评价说:“相较于一个满脸苦相的中年妇女站在黑板前,或者一个理科高龄男老师干巴巴地念幻灯片的网络课程,哈佛毕业的可汗本人在另一台电脑前边画边讲,让我感觉平等而且被服务着。另外,我随时能让他重复某句话十遍,我和高中的班主任说的话总共也没有十句。当然,还免费。”
的确,视频中可汗的声音如邻家表哥,只是耳语,全不见一丝高高在上的教训和说教,或者一本正经的照本宣科,只是平等的“唠嗑”,甚或会出现一点口误和赘语:完全就是一个凡人。他的“板书”风格也是原生态的,歪歪曲曲,不甚美观。而我们讲台上的老师大多是正义的化身,神圣的权威,对与错的评判者,伟大的先知先觉;学生在这样的讲授之下感受到的是威压和拘谨,产生的是自卑和抵触。
尊重学生,知易行难。在可汗“面前”,学习者有了难得的平等与轻松。
3、易取得成就感
可汗学院借鉴了网络游戏开发的成功之处,设计了一种基于自动生成问题的Java软件。做练习时,只有当你全部答对一套十道题后,才会提供更高一级的题目。做到某一步,就给你一枚勋章。
“大多数游戏是具有评价体系的。如果你取得进步,你会觉得很爽,无论你花了多长时间。想象一下,教育也类似。可汗学院只是让你重拾学习新东西的成就感。”可汗学院人事总管杰西卡•袁说。
这种“满十分前进”的模式能激发孩子们循序渐进地追求完美。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收获了沮丧和挫败感。美国教育学家格拉塞在《没有失败的学校》曾经说过,“培养失败者是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一定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课堂教学容易让学习者感受到失败。
4、学习者合作开放、主动参与
可汗学院的慕课教学方式更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合作意识。
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电视广播、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后者是单向交流、学习过程不可操控的;
也不完全等同于长期以来的网络教学公开课:后者学习过程虽可操控,但仍是单向交流,尤为致命的是它只是教学过程的直线演示。
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后者多是学科知识本位的技术化改造,而慕课则是以人为本的开放型、合作型的学习共同体。
慕课方式是统合了教、学、评、议、赏等诸元素于一身,真正照顾到了个性化和差异化。同时因为参与学习的人员有可能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大家相互之间既是学生,又是教师,并且可以保证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都有人在线。任何一个问题提出后,5分钟就能得到反馈。
同时,就国外慕课实践来看,已经开始使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学习评价系统,可以进行随堂测验、考试等,而且通过大型开放式网路来处理大众的互动和回应,实现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动批改、相互批改、小组合作等,保证教学互动。从这一点来看,传统的网络课程,只是静态的;而慕课则是动态的,是生长型的学习组织模式。
当别人问起萨尔曼•可汗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事时,可汗说,“我希望这些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直觉,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思考他们周围的世界”。
这应该是学校真正要做的事情。
在这里,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学到了一种方法(不同的方法显现的是不同的能力);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尊严和隐私,不必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必去讨好老师;
在这里,最鲜明的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与选择,一切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
在这里,让你跟着问题解决的思路走。
慕课的意义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未来的教育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未来的教师会不会失业?
牟先生是中国的一位互联网咨询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可汗学院官方指定的中文协调人。在新浪微博上,他叫“阿力克狮”。牟先生说:“实际上,加减法、乘法、除法,全世界真的只需要讲一次就够了。极端一点说,任何一门课,全世界只需要一个老师就够了。当然这个老师要足够好。”
这对所有老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仍茫然无知的话。
未来的教育不一定都发生在校园,未来的校园也不一定有围墙、不一定有班级、不一定有学校管理者;
未来的教育肯定是学生们喜欢的、家长满意的,是类似于私人定制形式的;
未来的学习将再也不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一切你现在认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在将来都可能会改变。萨尔曼•可汗正把世界的未来拉近到我们面前。
下面这些是我们曾经的生活:
二十年前个人装个程控电话既要写申请、还要交三千多元钱;现在不少家庭已经淘汰了固定电话,你到街上预存几百元话费人家还送你一个手机。二十年前,学校考试还要刻蜡纸、推墨滚;现在出份试卷有海量的题库,有试卷编辑系统,有誊印一体机,一分钟能印出100份试卷。当时我们想象不出二十年后今天的生活,虽然只是差距二十年。
十五年前,我第一次申请了电子邮箱,那时逢年过节还要寄厚厚的一沓信封,贴上花花绿绿的邮票。现在电子邮箱也不是时尚的通讯方式了,甚至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主流通信方式了。(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看过你的电子邮箱了?)QQ还在沙滩上,微信就拍过来了。虽然差距只有十五年,但当时我依然想象不到十五年后今天的生活。
照此类推,你现在能想象得出十年、五年之后你的周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吗?难以想象。
有时候往身后看一看,会让你发现自己距离时代前沿有多远。
2003年淘宝网总成交额3400万元,2012年淘宝网(含天猫)总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而中国网购总市场规模不过1.2万亿元。
2006年淘宝网成为亚洲最大购物网站,同年,中国网民突破1亿。淘宝网第一次在中国实现了一个可能——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应用工具存在,它将最终构成生活的基本要素。
2008年1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天有近900万人上淘宝网“逛街”。淘宝网一天的客流量相当于近600家沃尔玛的客流量。
2013年,中国网民已超6亿……
由此可见,时代进入了加速发展的微电子时期。作为教育者和发展者,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什么?
首先,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面对新思想、新理念,要了解并审视其精神实质,寻找其与时代环境相适应、并推动时代环境向好的内在因素。面对慕课和翻转课堂,我们就要积极应变,要正视其内在的合理因素和积极成分,用以改革我们的教育实践。
其次,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就像我们虽然很难一下子看透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时代发展,但知道它一定会到来一样,面对新技术、新成果,我们要主动了解,并努力学习、积极运用,做一个有准备的人。面对慕课和翻转课堂所折射出的时代发展趋向,我们可以从学习简单的视频制作技术入手开始为未来的变革做准备。
第三,做一个有实践力的人。常言说,“知易行难”,又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看来,事情的难易程度,跟人们的行为趋向成反比。面对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潮起云涌,虽然我们的软硬件环境都不是最适合开展这一新式教育实践的,但是,尝试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小范围、小步骤的让师生体验“翻转课堂”,则对于学生也好,对于教师也好,都算是走上时代前沿的开始。
1. 360百科、维基百科、互动百科:可汗学院、慕课、萨尔曼•可汗、淘宝。
2. 《“颠倒”课堂的大胆探索》, 巫惠群,《常州日报(数字报纸)》2012年12月14日。
3. 《萨尔曼•可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顾雪林,中国教育报,2013-02-26。
4. 《“慕课”掀起在线教育风暴 或酝酿高等教育新革命》,李曼丽 张羽 黄振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青年报,2013-05-23。
5. 《淘宝十年:成交额从3400万到1万亿》,《北京商报》,2013年0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