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决策、低运行、聚魂魄
——衡水中学教育奇迹的考察报告(代序)
柴红森
一个中学,其生源基本只局限于一个地级市的一个行政区,外地择校生很少。2002年以前,它的中招分数线还几乎是省重点中学中最低的,它的教学成绩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一个中学,高考重点大学上线人数连续12年全市第一,其中后7年全省第一。
这是同一个学校吗?如果是,这会是怎样一个教育奇迹。
河北衡水中学就创造了这个奇迹。
这个奇迹,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同行们纷至沓来,探宝取经。每年每月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人们在追寻、在探究、在深思。
十几年前,衡水中学也曾走过“应试教育”的老路,到1995年,“校长被累垮了,老师被累垮了,有的学生也被累垮了,“升学率”虽然达到了衡水市第一,但也仅有50%多”。从1995年开始,衡水中学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和作法,把学校工作的重点由研究如何提高“升学率”转变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和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学校提出了“不追求学校的高升学率,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口号。此即“高站位决策”。
有了高远的目标,还只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推行过程。为此,衡水中学提出了“低重心运行”“精细化管理”等概念,从态度上和方法上保证了教学创新与改革的顺利发展。1997年,衡水中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三转”、“五让”。“三转”即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即五个要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1997年以后,学校又先后引进了“诱思探究教学论”“研究性学习”“尊重的教育”等一系列先进教育思想,并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教学理论。
依据新的教学理论,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文件形式规定减少教师的授课时数,把时间和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自习课还给学生,教师不准以任何形式占用自习课;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通过改革,该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大题量”“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模式。
有了高远的目标,还只是学校发展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推行过程。为此,衡水中学提出了“低重心运行”“精细化管理”等概念,从态度上和方法上保证了教学创新与改革的顺利发展。1997年,衡水中学提出了教学改革的“三转”、“五让”。“三转”即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即五个要让: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要服从学生的学”。1997年以后,学校又先后引进了“诱思探究教学论”“研究性学习”“尊重的教育”等一系列先进教育思想,并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教学理论。
依据新的教学理论,学校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文件形式规定减少教师的授课时数,把时间和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自习课还给学生,教师不准以任何形式占用自习课;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通过改革,该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大题量”“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模式。
此即“低重心运行”,这一“低”,低出的是态度,抓出的是细节。
衡水中学的教育奇迹不仅体现在上述它对应试教育的自觉抛弃上,也体现在它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上。
衡水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不应仅是知识,更应该是态度和能力。于是他们又有了两个响亮的口号:“用终生难忘的教育培养和谐的人”“校园应是一个激情燃烧的乐园”。我称之为“聚魂魄”。
走在衡水中学校园内,可能你最突出的感觉是它那浓郁的、随处可触及的校园文化建设。这里既有明星学生、明星教师的照片,也有状元之路、博士长廊;既有学生自己的励志小语,也有如雷贯耳的名人名言;一花一草,一木一板,举手投足,片刻间隙:无一不向它的师生或来访者传递着教育的真谛——激励+浸润=成功。
短短两天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它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长久的。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对衡水中学的印象的话,我想说,它成功在于“耳目不新”“坚定持久”。
二〇〇七年三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