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与培训 > 德润校园,天蓝地宽——我校2009年“骨干教师华中师大暑期培训班”巡礼
德润校园,天蓝地宽——我校2009年“骨干教师华中师大暑期培训班”巡礼
发布日期:2011-12-13 来自:本站

德润校园,天蓝地宽
——我校2009年“骨干教师华中师大暑期培训班”巡礼
    根据河南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队伍构成出发,我校于2009年6月28日至7月2日举办了“河南省实验中学骨干教师华中师大暑期培训班”。
这次教师培训,是我校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人数多达119人;也是对一年来我校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一次反思和总结。
    培训期间,靳岳滨等五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老师们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为期六天的培训,老师们带着困惑和期待而来,满载思考与激情而归。

        
左图:开班典礼  
右图:王学进校长(左二)、李玲副院长(右二)、袁渝生副校长(左一)、吴振民副校长(右一)

沟通的艺术——“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首要问题。师生沟通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武汉市教科院的靳岳滨教授在《师生沟通的技巧》讲座中指出,师生沟通的最高境界是以心灵启迪心灵、用智慧激活智慧。
        
左图:靳岳滨教授在作讲座            右图:老师们聚精会神聆听讲座
    师生沟通的真谛就是“让每个学生认为老师最爱的人是自己”。
    在日常教学生态中,总有个别学生因种种因素,让老师“想说爱你不容易”。为此,靳教授给大家提出了几条建议:
    1.理解是沟通的基础。“理解不等于赞同”。赞同与否是原则问题,理解学生是一种尊重。要给学生的个性展示留有空间。
    2、关注。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渴望被关注的本能。而我们常忽视对学生爱好的了解,如学生爱看的书、爱玩的游戏、学生间流传的新式语言等。了解学生的里里外外,有时会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梁。
    3、要有一技之长。课任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最好能有征服学生的一技之长。如:一手好字、一曲好歌等。
    4、学会等待。教育犹如春风化雨,其过程很缓慢,充满了变数。所以,学会等待是一种教育机智。
 

教育的本真——“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华中师大的郭元祥教授和武汉市教科院的王一凡教授分别从教师个人修养和学校德育管理角度上阐述了以德育德的“源”和“流”的关系。
    郭元祥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价值观也是一种隐性课程”,是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建议老师要外修形象内修境界,要能够“以德育德”。老师要面带微笑,要锤炼语言,要保持充沛的情感,要践行崇高的信念,要爱阅读,会研究。
    王一凡教授则强调了在细节上狠抓德育实效。他认为,当前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如下误区:首先,德育目标上,价值取向虚化使得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其次,德育实施上,教育载体脱离青少年主体性,使得学生参与度低,德育实效差;第三,德育方法上,多抽象的伦理说教而少具体行为的指导。一个学校要调动多方力量,形成“学校每个工作人员都是教育者”的局面,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左图:郭元祥教授在作讲座                    右图:王一凡教授在作讲座
    陶行知有诗云,“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教育是师生心灵互动的人生旅程,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承诺和终极关怀。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味与修养,才能够不断引领学生成长,真正使教育变成一门“使学生成人”的艺术。
 

教学的真谛——“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雷实教授的《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讲座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角度探讨了世界和我国的课程改革之路,陈佑清教授《关于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讲座廓清了有效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为我们明确了有效教学的要点和针对性。

         
左图:雷实教授在作讲座                    右图:陈佑清教授在作讲座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呢?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对好教师的品质的研究,其次关注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人员才逐渐关注到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说到底,教学是让学生发生期待中的变化。
    这种“以学论教”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以根本的尊重,是一种人本的教育思想。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要靠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有效性来判断。即一是要依据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选择学习行为,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行为设计教导行为。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目标和自身有效的教学行为,还得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以使教导有方。具体来说,要把握如下两点:
    1、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知识背景等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
    2、能力生成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美国的教育发展纲要曾提出要让学生“学会生活”,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具备自己生活的能力。
    “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陶行知先生的话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真义与真情,认识到教育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它山之石——在发展中完美,在追求中高尚
    纵观整个培训,我们既有对教育理论的探讨,也有对教学艺术的深挖,更有对德育与修养的反思。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如何在发展中追求完美、在追求中铸就高尚呢?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牢固树立德润校园的思想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让校园真正成为教育的场所。一尊雕塑、一段名言、一丛红花、一片绿茵……都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师生品位。
    2、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师德水平。要把教师自我研修内化为个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动。
    二、合理规划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要制度化。学校要有教师培训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同时还要在形式上创新,既要走出去,又要搞好校本研训;既要有大规模的培训,又要有小范围的专题培训。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教师更快的成长起来,让骨干教师更优秀,真正发挥辐射及带头作用。
    三、加强学科建设,发挥教研组力量
    1、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年级负责制的低重心运行模式有效的解决了教学管理的层级关系,但教学质量的提高仍缺乏教研力量的支持,大多靠的是教师个人的经验。单纯依靠备课组活动很难形成学科整体发展的远景规划,也会影响到学科组教师的梯队发展。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教研组工作规范,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以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2、鼓励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交流
    一支优秀教师队伍的形成基于三个方面:个人素质、培训、团队的力量。学校应鼓励并营造教师间无私合作的工作氛围。
                                                
上图:各学科老师谈体会。依次为:耿琳(英语)、金英(物理)、夏超生(政治)、袁晓亮(数学)、张炜(历史)

训后感言——天更蓝,地更宽
    来到武汉的那几天里,虽然小雨一直在下,但是大家的情绪始终都很高昂,每天都早早到场,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讲座。回顾培训,老师们感觉收获颇多。
高中语文老师陈云平说:“几场报告听下来,最大的感触,就是想重新审视、认识、思考教师这个职业。我开始确信一点: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做,我们的工作是伟大的!我们,也可以是伟大的!”
       
左图:陈云平会上发言                     右图:朱许寒谈感受
    初中数学老师朱许寒说:“这次培训和交流不仅仅解决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和疑难,也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带着希冀与憧憬我开始了本次培训之旅,也带着收获与思考重返了工作岗位。对于我的教育人生而言,这必将是一次难忘的记忆,镌刻在我的心田上,使之焕发出青葱绿意般的情怀。”
    在培训总结会上,王学进校长语重心长的说: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明确的发展定位,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学校和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努力和榜样引领的作用;向榜样学习,常走出去看看,会感觉天更蓝、地更宽。
    最后,让我们用郭元祥教授的一句话为暑期教师培训做结,为新学期征程发轫:“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刘翔,但我们可以享受奔跑的愉悦;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教育家,但我们可以享受思考的快乐!”

 
上图:全体培训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