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要感谢学校提供的本次学习机会,一场场报告,无论是高屋建瓴的理论,还是鲜活生动的案例,都使我们茅塞顿开。
靳
教授的报告,可谓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了我们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指明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1
、了解学生的里里外外。我们常忽视了对学生爱好的了解,如学生爱看的书,通用的新式语言等。这点有时会成为师生交流时的障碍。
2
、给学生的个性留个空间。我们时常会犯“将鲁智深、李逵变成唐僧”的错误。习惯于要求学生全都上进、勤奋、善良、诚实、善解人意、有错必改。于是,一不小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
、教育,需要等待。有时,我们急于让学生改错,想让教育立即生效。但教育不是排演电视机,安排成什么样就什么样。教育的过程很缓慢,还会无功而返,进而需要反复,并充满了变数。所以,真的不能急于求成。
4
、教育需要力争上游。以前我一直认为,老师能爱学生,把课讲好,尽职尽责就行了。其实,我们是应该追求完美的。
有一点,我和靳教授的观点不尽相同,即是否应该和学生做朋友。很多教育理论中是提倡文明应该和学生成为朋友的。但靳教授却告诫了我们。我想,这并不是个矛盾的问题。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把握得当,做朋友也是可以的。把握不当,会产生两个误区:一是“高高在上”式。不敢和学生亲密,令人望而生畏;二是“称兄道弟”式。亲密过了头,班级乱了秩序。就现实而言,我们做了讨论,我也做了小范围的调查。我和一些老师喜欢和学生做朋友,互相信任、平等、互助,可以畅谈,但不放松引导。也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愿意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但我们都是成功的老师。这就说明,只要拿好“度”这把尺子,和学生做不做朋友,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