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考试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考试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发布日期:2009-04-16 来自:本站

  学生的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其焦虑水平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同时也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外部环境有密切关系。下面阐述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制约作用,帮助同学们找一找原因。

1.认知评价能力。

  在多种影响因素中,认知评价是首要因素。当考试情景作用于学生个体时,在对刺激情景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评价,并感到对他形成一种无法适应的威胁时,才会唤起考试焦虑。
  个体进行的与考试有关的评价包括: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三个方面,其评价程度都直接影响其焦虑水平。如果一个人把某次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其焦虑水平必然要高;如果一个人对考试过程感到无把握,对个人能力的估价底于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增长焦虑的情绪。

2.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多少与是否牢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应试的焦虑水平。如果学生知识储备较丰富,对即将考试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掌握全面,平时做过多种题型练习,对有关内容进行过多方面变式训练,就会充满信心地参加考试,其焦虑水平会相应会低;反之,如果学生基础薄弱,有关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公式、概念理解不深,应用不熟练,遇到实际问题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考试成功没有信心和把握,则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考试焦虑。经验表明,学生没有学好功课或复习不充分是引起考试焦虑的直接原因。尤其是在考场上因知识欠缺而无法解题时,难免情绪紧张、手足无措,其焦虑状态是不难想见的。
 应试技能也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训练有素的学生,知识储备丰厚,心理素质较强,面对试卷解题思路清晰,答题要点明确,了解评分标准,各种题型都做过练习,因为胸有成竹,所以能泰然处之、有条不紊地从容做答;而平时缺乏训练、没有掌握应试技能的学生,在考场上极易出现慌乱。他们或是因用具没带全影响情绪;或是一见难题就发懵,感到无从下手;或是没有通盘考虑时间,头尾难顾;或是审题不清漏答错答,当发现一个根本性错误时以为时太晚。

3.神经类型和身体素质。

  个体的遗传素质存在着差别。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在神经类型的强弱、平衡性、灵活性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面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强度、情绪体验的深刻程度及转变速度也不一样。在考试情境作用下,精神类型强而不稳的人,容易出现心理的不平衡和情绪反应,考试焦虑的水平可能高一些;神经类型强而稳定者,则可能产生较弱的反应,引起低水平的考试焦虑;神经类型弱而不稳定者,往往表现出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脆弱,对刺激敏感性高,体验深刻,对刺激产生较强的反应,所唤起的考试焦虑水平高且不易消除。
  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对考试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先天素质好,后天又有锻炼,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朝气蓬勃、心情开朗、精神振奋、精力充沛、情绪稳定,能够正确对待考试并产生积极的反应,其考试焦虑水平较低;而身体虚弱、素质较差、健康状况不佳者往往心境恶劣、抑郁寡欢、烦恼消沉、萎靡不振,面对考试很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产生忧虑与不安等强烈的考试焦虑。

4.人格特征。

  人格的特征不同,对考试的反应也不一样。研究发现,内向的人把注意指向自身,在人际交往中较为被动、胆小、缺乏自信,不愿表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情,过分关注自己在事件中做出的不适应的反应,容易出负性情绪而使其应付手段越来越无效。由于他们封闭自己,难以发展和利用可以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支持,因而容易长时间的陷入应激状态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