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职业本心 回归教学传统
2016年11月8日至11日,我们有幸赴江苏南通参加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先后在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进行观摩学习,期间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郑国民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王云峰老师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老师的专题讲座,观摩了中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并同随行老师进行了讨论交流,让我受益匪浅。听课是使教师快速成长最为简洁的方式,在这次听课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也真切感受到,做一名语文老师不易,做一名好语文老师更难。这次学习,使我深受启发,下面主要谈谈我观摩学习后的几点感受:
一、敬畏语文,坚守本位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坚守语文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敬畏语文,不过度散发、解读,还原最本真的教学。语文学习首先应该是语言学习,是“字词句篇章语修逻文”的学习。语文素养的整体养成也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文以载道,然后才能文道统一,做到知行合一。语文教学要求每位老师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切忌肤浅的、搬运工式的教学,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实现言传身教。同时,我们还应该坚守“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本位,有逻辑的分块教学,而不能片段化、杂乱的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有各自的要求和方式,是两个本位的教学,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堂,不能混为一谈,掺杂教学。
二、基于学生,问题导向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真实反应孩子们的学习需求,根据孩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努力调动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实现思想的交流碰撞,让孩子在课堂上获得典型的学习技巧、学习策略和学习情感,不断修炼人文精神,提升审美素养。教与学是一个互通的过程,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只需要引导其加深理解并概括,学生不知道的则是教学所需要把握的重难点,是需要下大功夫进行的教学。同时,语文教师也应该强化重点、难点意识,强化问题意识,把务实、精准、到位的课堂教学发展成为教学常态,杜绝所谓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口号式宣讲,把语文素养的教学养成真正落到实处。
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观摩学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节好的课,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不管是优质课还是平时课,都一定是师生良性互动,教学过程流畅,思维碰撞交流的活泼课堂。所谓教学相长,师生的成长肯定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学习,学生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地提升。优秀流畅的课堂教学是一场视听盛宴,问题地引导,有序地配合,积极地讨论,合理地引动以及适当地点拨都是语文老师所能赋予课堂活泼氛围的形式。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教师知识的倾灌式搬运,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的现实推进,教师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去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获得真实可靠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体验。
四、回归传统,不忘初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不应该是口号式的宣讲,也不应该是用花哨的PPT和大量的图文迷惑学生的杂乱教学,而应该是尊重文本,紧扣语言和文本欣赏和解读的传统教学。当然,这个传统是指语文的教学还是要回归字词句,真正地落到实处。在课改从改变基本的课堂风格到回归传统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实现自身改变,回归教学传统,不忘初心。语文教师要赋予课堂以“有我之境”,在深刻而独特的文本解读基础上,通过启发、点拨、示范来“引动”学生,实现课堂对话的灵动性和师生互动的流畅性。语文的教学应该是回归文本的教学,是一根粉笔说天下的价值引导,是“持身正”进而引导学生立身修德的人本教育,也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人文追求。(语文组 张文慧)
教学观摩研讨会现场
我校语文组老师与专家合影(一)
我校语文组老师与专家合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