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种起源”论萌生于达尔文七岁时对动植物产生的浓厚兴趣,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使小学程度的莫言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我校语文老师孜孜不倦的追求。但有时,学生走在应考的功利雾霾里,不是扭曲了语文,就是忽视了语文,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语文老师去拨开雾霾,使学生看到语文天空的蓝天白云,而语文课程活动,正是涤荡雾霾的清风好雨。
为对语文课程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激发老师们专业有效地开展语文活动的热情,触发老师们的灵感,5月18日下午,语文组在阶梯教室一开展了题为“语文课程活动梳理”的专题小论坛活动,主讲人是文博高二年级的潘聪老师,语文组初高中全体老师参加了活动。
潘聪老师从课前、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三大方面对语文课程活动进行了梳理和介绍。课前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包括:成语积累、文言文故事赏析、美文阅读、背诵挑战赛、时事评论、课前演讲和课前人物介绍。课内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包括:课本剧表演、法庭审判和辩论、片段写作、插入视频和图片、分小组讨论、纳入多种艺术形式。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写周记和随便、好书推荐、电影欣赏、诗歌鉴赏系列活动、语文知识能力竞赛、诗文吟咏会、辩论赛、作文大赛。
潘聪老师运用大量的教学实例向老师们介绍了语文课程活动的组织方法。例如,《祝福》一课可以运用法庭审判和辩论的活动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们就“祥林嫂之死谁来负责”一个问题展开研讨。此外,《春江花月夜》一课可以纳入多种艺术形式。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策划组、音乐欣赏组、舞蹈组、吟唱组、绘画组,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来赏析课文,品味作品之美。
潘聪老师在汇报中展示的大量学生作品,让在座的老师感到敬佩,同时也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老师们就组织活动的重要性和自身组织活动的经历纷纷发言。吴锦若老师也分享了自己讲《论语》公开课时所策划的一系列活动。她让学生准备论语小故事,排成小话剧进行表演;让学生做手抄报;给学生播放电影《孔子》并让学生写了观后感。这些活动都为她在全校的公开课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基础。
最后,教研组长王玉兰老师做了总结,希望大家在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将脑海里有价值的思想和工作中有新意的做法,形成课题,深入研究,做专业型教师。
潘聪老师对课程活动进行梳理和介绍
吴锦若老师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
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们认真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