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高中教学 > 王玉兰老师国培学习带来的几点思考: 敬业·理念·钻研
王玉兰老师国培学习带来的几点思考: 敬业·理念·钻研
发布日期:2014-10-31 来自:本站

    十天的国培学习,十三场专题报告,八节作文教学课,几次研讨,有了不少收获,有了几分思考。将感触最深的三点写下来,作为学习总结。
                                               一、敬业乐业,是做好教师的前提
    梁启超先生的这一段话大家不会陌生:“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作为教师,敬业与乐业,当为我们生活与工作的根本。
    近些年,社会上关于教师工作辛苦但收入微薄的幽默的段子很多,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是事实。教师的职业,确实是一份清苦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是一份靠良心去做的职业。作为教师,只有敬业乐业,才能把工作做好!
    只要敬业,奋斗自砺、奉献时间、奉献热情、奉献智慧,之后必达乐业的境界。任何工作,如果深入进去,都会发现规律,取得成绩,获得乐趣,甚至乐此不疲。像魏书生老师,像李镇西老师,像吴泓老师,他们无一不是敬业乐业的典范。
    我们这次国培班主任蔡伟老师,他自身就是对敬业与乐业的最好诠释。他敬业至狂:早在九月初就为国培班建立一个QQ群,让各省学员先熟悉起来,交流教学心得体会;10月11日晚上,我们刚刚报到,他就精心组织“破冰之旅”,组织学习团队,把学员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他一边带领国培班学习,一边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他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他乐业至癫:每天热情澎湃,激情高涨;他尽情在课堂挥洒汗水与智慧,与学生情同父子又亲如兄弟;他快乐地教书,努力地写书,努力地改变着今天的教师和未来的教师。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燃一支蜡烛。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唯其难,更需要我们投入热情、精力、时间、智慧,去获得成绩,去体验快乐。
    敬业是一种修养,乐业是一种境界,但愿我们都能达到这修养的高度,都能早日感受到这种境界的存在。
                                    二、语文教学,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前行
    从事教师职业者,我认为其境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语文教育专家、语文名师、教书匠(一般老师)。区别的标志我将它界定为有教育思想、有教育理念、无思想理念。
    像叶圣陶、于漪、钱梦龙等为代表的语文教育专家,无不有个人的教育思想。
    像一些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界颇有名气或在某地小有名气的教师,可归为第二行列,他们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在理念的引领之下,持之以恒,有所创新,有所成绩。
    而大多数如我辈者,则日日忙于手头琐碎的教学任务,忘记了思考或来不及思考,日复一日,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日常教学,既无出书,也无名头,顶多也就若干篇论文,最能证明自己劳动的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跳不出考试的小圈子,做了一名教书匠,手艺差一点的连匠都称不上。
    跳出烦琐,摆脱成绩的束缚,才能成就自我及学生。
    语文是什么,它决不是几本教材、几本练习、几多考试,它是生活,是思考,是感悟,是能力,是情怀……它是一切。我们有责任将语文教学的内容延伸、拓宽、挖深。
    语文教育理念,不一而足,认识有别,但其指向都是用语文成就学生的人生。
    吴泓老师“精神和言语共生”的教育理念,使他带领学生“突破一学期一本语文‘教科书’的‘一本书主义’藩篱,选入并整合大量与专题相关、观点不同、见解各异的阅读材料,组合成专题学习课程。在完成语文学习基本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和品质,既见‘林’,又识‘木’,树木、森林,形成‘气候’。”(吴泓语)
    浙江师范大学蔡伟老师,本着“把自己的课堂变得像一个乐园,让学生在我的课堂里获得快乐与幸福”的理念,从集体作文、互动作文教学,到研究性阅读教学、体验性阅读教学,通过“一课一招”, 带给了学生一缕阳光,一丝笑容;学生在他的课堂里寻找到了创造的情趣,而自己也在学生的学习中品味到了青春的气息。这是怎样令人憧憬的课堂啊。
    福建的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课堂”——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教育理念,感动人心!张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由福建发端,推广到浙江、江苏、广东、北京、湖南等十几个省、直辖市,而更多教师也以个体名义参与。“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缔造名校、成就未来”等鲜活、虚灵与真挚的教育信念所闪耀的思想光芒与实践魅力,为越来越多寄希望于教育的人们所关注。“生命化教育”里不仅仅蕴涵着“爱”意,还由“爱”的教育衍生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关注、尊重、赏识、宽容、等待”,每一个关键词都能营造出丝丝缕缕的阳光,能将融融的春日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也造就一大批善解人意的、仁慈的、友好的、慷慨的、有说服力的、有理想的和温暖的为人师者。
    每一位语文老师,不能不问自己一句:“我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三、抓住一点狠钻研,让简单化为不平凡
    谈精神,说理念,务虚的东西很容易讲,但真正落在实处,就困难了。如何落实理念,如何抓好工作,特级教师们又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副校长武健,《校本化高三议论文写作训练思考与实践》的专题报告让人震撼。他对高考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考场作文的写作做了恰当的定位,创造了近乎于神级的高三议论文训练体系,大到训练体系的构建,小到论点的表述、叙述语言的表达,无不精钻细研,将工作做到了极致。
    长沙市雅礼中学特级教师邓志刚,语文教学一线默默耕耘三十余载,他带领的“邓志刚语文工作室”抓住教材与作文的衔接、融合这一突破口,指导学生从“怎样写作”角度阅读文本,积累感受,抽象方法,构建写作图式,实现以读促写的目标。经过团队大量艰辛的工作,总结出“阅读与见识提升” “阅读与情感激活” “阅读与构段谋篇” “阅读与语言表达” “阅读与积材用材” “阅读与高考作文”六大体系,并且形成了几本专著。
    深圳宝安区特级教师吴泓,从2001年开始,十几年时间,与学生一起研究出二十八个语文学习的研究专题:
第一组——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读《诗经》;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楚辞》;天纵圣哲——感悟孔孟老庄的言说;日月清朗,千古风流:读《世说新语》;桃源梦境与归去来兮:读陶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读李白与杜甫;一片江山尽姓韩:读韩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读苏轼;一民之生重天下:读王安石;末世悲歌伤红楼:读《红楼梦》。
    第二组——百年寻梦:读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走进鲁迅世界:读《呐喊》《彷徨》;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读《雷雨》;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读穆旦;生命是忧伤的:读《边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读张爱玲;一首凄婉的歌谣:读《呼兰河传》;人生的局促与困顿:读《围城》。
第三组——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读莎士比亚;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读雨果;为人类的苦难而忧伤:读托尔斯泰;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读海明威;魔幻与现实的世纪孤独:读《百年孤独》;揭示人类现实生活中困境:读卡夫卡;一部女性的心灵史:读伍尔芙;生命就是一种等待:读《等待戈多》;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读加缪;唯有大地上歌声如风:读里尔克。
    这些专题学习的结果自不待言,单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想像,学生一定是乐在其中的。什么是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教师手拿一本书,我讲学生听的方式,实在不能再坚持了。抓住专题研究性学习这一突破口,吴泓老师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下有了一个大的跨跃,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所以,抓住一“点”,这个“点”只是触发点,只是突破口,也可以说只是一个科学有效的抓手,带来的是立体的收获,带来的是看得见的成绩与看不见的思维方式、思考习惯,带来的是学生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带来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改变……
    想一想,语文教学中有多少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有多少方法需要我们去尝试去发现,有多少状况需要我们去完善去改变……
    语文教学值得研究的东西太多,让我们也从一两个口进入,长期坚持……
    就我们河南省实验中学来说,学校的办学方向是“把握好素质教育和升学指导两种方向的平衡,找好结合点,找准关联点,在平衡中求突破、求创新、求发展”,那么语文这一大学科,在这一大背景下,也要寻找到提升学生素质与高考应试的结合点,在平衡中求创新。王荣生教授、郑桂华教授、吴泓老师等专家,专门到我校传经送宝,孟素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语文教育教研的动向信息,我们学校有这么多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轻人,如果行动起来,必然能把语文组这盘棋搞活,必然能使语文教学这一块土地风生水起。可喜的是,我们也在一些方面有自己的钻研:专题研究性学习,杨君燕等老师已经很有心得;学生阅读课开展方面,宋文峰、庞海燕等老师进行了长时间的坚持;作文教学与研究方面,马兰老师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与研究,张定勇老师所率领的研究团队,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高考专题复习方面,吕雪静、李海菊、金改红、古琴亚、焦文韬、崔矿山、牛卉等老师积累深厚,方法专业有效;团队教研方面,陈云萍老师率领的“女子工作坊”及张定勇老师率领的“极品语文工作室”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抓什么?立足于我校背景,立足于我校学生实际,抓语文专题教学,抓校本教材的开发,抓语文有效与有趣性的研究,抓学生阅读与写作,抓新闻周刋的观看与时评的写作,抓学生作文的写作与评改一体化……只要想研究,总有突破口。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万事同理,语文学科尤其如此。
 

    拉拉杂杂说这么多,都是国培带来的感受与启示。感谢学校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班主任蔡伟老师,感谢为我们讲座的所有老师,感谢一起学习的四十八位来自不同省份的教师。
    学习,我们永远在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