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诸课而后“识课”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诸课而后“识课”
发布日期:2013-11-04 来自:本站

    在清朗的百泉,这三天是充实的,亦是冷静的。充实于十八节课的扑面而来,冷静于“语文课”应有的“课堂生态”到底在哪里。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看出本次大赛中很多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很精心。很多老师更关注学生的整体感知,更关注学生对局部的赏析。更关注学生对文本由感性的体验上升至理性地把握。尽管“文体”意识和“文本”彰显得还不充分,但基本上对教学内容都有自觉的意识,并且教学内容基本上能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能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其实,剥离了老师为大赛而准备的一些形式化的“个人特色”,其实这些课中大部分基本上都算得上是好课。
     但根据王荣生的理论,好课的最高级评价标准——“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很多课都有硬伤。例如:《山羊兹拉特》一课对主旨的探求,无视孩子看待动物的视角,生硬地强加;《春江花月夜》《祝福》在教学流程的前行上,环环不以学生的赏析诉求为依据,“努力推进”,学生自然配合得“相当吃力”,一堂课,学生收获寥寥。
    二、“自主意识”的架空。本次大赛,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设计了“自主赏析”的环节。权不说引导语都是“请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赏析”的单调格式,关键是,很多老师在对借班上课的学情无从把握的基础上,也并不启发或示范,也有个别示范的老师,仅仅为了体现自我的素质,而把一段优美语段撂给学生,学生除了茫然就是无措。郑桂华教授提出,“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放手,任其自然,而应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搭建坚实可行的梯子。”大赛中一些老师设计的“自主”只冠以“自主”之名,却让人不知如何自主的方式,无异于邯郸学步。反思,我在“自主”的倡导上,有没有以学情为依据?有没有忽略应有的“引导”的责任,尽到“授人以渔”的义务?
    三、评价环节的薄弱。本次大赛,很多老师都注重课前通过检测预习进行了诊断性评价,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但大赛中很多老师不注重倾听学生的反馈,不善于捕捉学生反馈中有价值的信息,而一味地让学生紧紧靠拢自己的“标准答案”,更谈不上让学生在评价中调控并发展自我。
     评价环节的薄弱和“自主意识”的架空,我认为还是我们的“生本”意识不够,对学生的认知重视不够,不能切实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出发,以学生的发展终点为旨归。也许这是和“大赛”特定环境相关,但平日的“理念”不更新,我们必将被课堂“淘汰”。
     最后,略去浮华,在课堂教学上回归“无为”,即回归语文课堂本身的内在规律,回归“文本”,回归“生本”,回归“认知逻辑”我们才可能实现“真正绿色的课堂生态”。

(高中语文组  庞海燕  供稿)